在我國古典小說中,有一部杰出的長篇諷刺小說,這就是大家熟知的《儒林外史》。這部小說的作者就是清朝著名文學家吳敬梓。
吳敬梓(1701—1754年),字敏軒,號粒民,晚年又號文木山人,安徽全椒人。他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但到他父親時,家道已開始衰微。吳敬梓從小過繼給他的堂伯吳霖起作兒子。吳霖起曾做過江蘇贛榆縣教渝,為人耿直,不慕名利,對吳敬梓的思想有一定的影響。
吳敬梓二十三歲時,吳霖起去世。他不善治理家業(yè),并且慷慨好施,揮金如土,不上十年,就把田園產(chǎn)業(yè)都賣光了。鄉(xiāng)里把他看作敗家子,于是他索性遷居南京,過著客居的生活。
他早年熱中功名,中了秀才以后,還繼續(xù)參加考試,但沒有能考上。他在同那批官僚、豪紳、名流、清客的長期接觸中,逐漸看清了他們利欲熏心的丑惡靈魂。再加上他在由富變貧助過程中,更飽嘗了世態(tài)炎涼的滋味。因此,他對科舉功名的態(tài)度,也終于由熱中而變?yōu)閰挆壛?。他三十六歲時,安徽巡撫趙國麟薦舉他到北京應博學鴻詞科的廷試,官吏不斷請他去,他托病推辭掉了。從此,他再也不參加科舉考試了。
此后,他一直過著非常窮苦的生活,不得不靠賣書和朋友接濟過活。冬夜無火御寒,他便和朋友五、六人,繞城諜行數(shù)十里再回家,每夜如此,稱為“暖足”。他就在這樣極端艱苦的條件下,化了多年的工夫,寫成了《儒林外史》這部杰作。
吳敬梓晚年,生活更加貧困,家申常常斷炊。但是他愈貧困,性格卻愈倔強。乾隆皇帝南巡時,土大夫夾道拜迎,他卻翹著腿躺在床上,表示了對最高封建統(tǒng)治者的蔑視。1754年,吳敬樣病死于揚州,結(jié)束了窮愁潦倒的一生。
《儒林外史》是他的代表作。這部小說用辛辣的諷刺筆調(diào),描寫了封建儒生和由儒生出身的官僚豪紳的種種丑惡行徑,揭露了科舉制度的腐朽和封建禮教的虛偽,使人讀了以后能夠認識到封建社會腐朽黑暗的本質(zhì)。這部小說的諷刺藝術(shù)非常高超。書中的諷刺意味,常常通過情節(jié)的發(fā)展自然地流露出來,不需要作者自己直接說出或評議,讀者就能感到人物的可笑和可鄙。這部小說已經(jīng)達到我國古典文學的諷刺藝術(shù)的高峰。魯迅認為《儒林外史》出來以后,“于是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給它很高的評價。
吳敬梓的著作,流傳下來的還有《文木山房集》四卷。解放后,又發(fā)現(xiàn)了他晚年所寫的《金陵景物圖詩》二十三首。另外,他還寫有《詩說》和《史漢記疑》,可惜沒有流傳下來。
——作文培訓,作文輔導,提升閱讀寫作能力,就來易優(yōu)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