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歷史)宋朝女子夏天穿什么
來源:內(nèi)部資料
糾錯
炎熱的夏天,高溫酷暑,熱浪滾滾,讓人們煩躁不安。古人沒有今天的空調(diào),他們是如何度夏的?宋朝女子夏天又穿什么呢?下面為您一一揭秘!
襦裙外穿露出一抹乳溝
對于中國古代服飾,大家普遍認為唐代開放,女性服飾偏好以透明的薄紗為面料,肌膚薄紗下隱隱綽約,“慢束羅裙半露胸”、“粉胸半掩疑晴雪”。雖然說宋代受程朱理學,文化趨于保守,服飾也趨向于收斂,色彩也不如前代艷麗,但是也不盡然,其貼身的褻衣(古代認為內(nèi)衣秘不示人,不可公開,因此將內(nèi)衣稱之為褻衣),并不都是保守、封閉的。
四川大足石刻宋代穿襦裙的婦女
宋代女性內(nèi)衣主要有襦、襖、背心、衫子。按照宋代的禮俗,女人裸露脖子和胸部是不體面的,因此,女性服飾往往在衣衫里面套上一件短上衣,前面扣扣,緊身高領。襦是一種窄袖的短衣,衣身長至腰間。在唐代由于襦式樣緊小,便于做事,唐代婦女將原本作為內(nèi)衣的襦穿在外面,形成內(nèi)衣外穿的形式。宋代的襦、作為上衣,下面配裙,可做內(nèi)衣也可以外穿,“龍腦濃熏小繡襦”,說的就是這樣的形制。四川大足石刻養(yǎng)雞婦女的形象就是襦裙外穿,低開胸,正好卡在胸乳上部,有的襦裙還有意無意地露出一抹乳溝,印證了人性的欲望往往是“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這是宋代女性服飾在理學的禁錮中掙扎出來的一線生機。今天的時尚女性暴露裝,低胸裝、爆乳裝,不過是步宋人女性的后塵。
一件背心半兩重
襦的穿著對象主要是下層婦女,圖為當時的一些婦女穿襦大多作為內(nèi)衣,穿著時外面再罩上其他的服裝,背心的功能在宋代得到極大的發(fā)揮。背心是一種無袖之衣,只能裹腹胸前胸后。最初穿在里面,逐漸外相化,由內(nèi)而外,現(xiàn)代的背心就由此發(fā)展、演變而來。背心,原本屬于內(nèi)衣性質(zhì),但是在宋代亦內(nèi)亦外,根據(jù)不同的場合,不同的作用而定,穿于內(nèi)則為內(nèi)衣,穿于外則是外衣。
黃昇墓出土的宋代抹胸實物
1975年,在福建福州市北郊新店鎮(zhèn)浮倉山,考古人員挖掘了一座南宋時期的古墓。根據(jù)碑文的記載,此墓系南宋紹定二年狀元黃樸之女,宋宗室、蓮城(今連城)縣尉趙與駿的妻子黃昇的墓。古墓出土了發(fā)簪、香熏等各種文物500多件,最讓考古界震驚的絲綢品居多多,黃昇身上所穿的綾羅綢緞和隨葬零碎料子一件件分解下來,竟然有354件,分為袍、衣、背心、褲、裙、抹胸、圍兜、圍件等二十多種類,連香囊、荷包、衛(wèi)生帶、裹腳帶這樣的小件物品也包含其中,其品種之全,工藝高超,制作精良,堪稱南宋絲織物之匯集。
其中的一件深煙色牡丹花羅背心,僅重16.7克,還不到半兩!一個火柴盒內(nèi)可以裝入兩件這樣的背心。背心輕盈若羽,剔透似煙,讓我們想到宋代詩人陸游的詞句“舉之若無,裁以為衣,真若煙霧”。炎熱的夏天,穿上這樣的輕巧、超薄的背心,貼身透氣、超級涼爽,而且性感畢現(xiàn)、時尚迷人,用現(xiàn)在的時髦話說爽呆了,酷斃了。這也讓筆者想到1972年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襌衣,質(zhì)地輕薄,分量極輕,一件49克,一件48克,不到一兩重,與黃昇墓出土的背心,異曲同工,這是衣料所具有的吸汗,透氣、涼爽的功能,幫助人們度過盛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