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歷史)穆宗同治皇帝載淳軼事大全
來源:內(nèi)部資料
糾錯
清朝皇帝,滿族愛新覺羅氏,名載淳,文宗之子。因年幼繼位,由肅順等顧命大臣輔政,年號初為祺祥。慈禧太后與奕 r發(fā)動政變后,殺肅順,由東西兩宮垂簾聽政,年號為同治。在位時,平息太平天國等起義,洋務(wù)派實(shí)行新政。后病死,廟號穆宗。
穆宗大興園工
穆宗大興園工一事,其源流甚長。上所記僅為恭王一人而發(fā),發(fā)而即了,僅恭王俄頃之榮辱耳。修園之事,則綿延未已,直至十年后,恭王再出軍機(jī),與甲午海軍 之?dāng)?,清社所以早亡者,皆緣于修園之一念。此念,以予考之,實(shí)動于那拉后,穆宗為后親子,故知之審而持之堅,曾以后意,明告諫者。壽陽祁敬怡《?谷亭隨 筆》中有一節(jié)記此事,內(nèi)容較詳,可與摯父日記相參證。祁云:山東游匯東侍郎百川,同治壬戌翰林,由御史給事外放,數(shù)遷至順天府府尹,擢倉場侍郎,同光間之 進(jìn)階最速者也。有直聲,尤諳習(xí)河務(wù),同治未葉,游在御史任,曾疏諫停止圓明園工程。穆宗召見,厲聲曰: 汝亦有父母,豈有父母所欲,而故為違抗者? 意蓋 指考?xì)J之命也。游稱,皇太后政暇頤養(yǎng),不如就近增飾西苑,以為臨幸之地,用帑不鉅,易復(fù)舊觀。穆宗可其請,而未知西苑所在,游復(fù)申奏,即南北中三海,近在 宮掖。穆宗命具疏以聞。既而曰: 無須也。 即授以御筆使書之。游戰(zhàn)栗曰: 不敢。 穆宗曰: 朕令汝書,勿庸固執(zhí)。 不得已,就御座前,書以上。穆宗又 曰: 汝此奏即是證據(jù),嗣后臣工不得復(fù)以興修三海為言。 游惶恐無措,遂下,無何,穆宗升遐,事遂寢。
《花隨人圣庵摭憶》
穆宗旨革恭王
同治十三年七月,穆宗旨革恭王一事,直是滑稽劇,后之載筆者,不妨直書也。吳摯父先生日記十三年九月五日記云: 見都下某官與某中丞書,言停罷園工之事 云,七月十八日,政府親臣,聞大內(nèi)將于二十日園中演戲,十余人聯(lián)銜陳疏,復(fù)慮閱之不盡,乃先請召見,不許,再三而后可,疏上,閱未數(shù)行,便云,我停工何 如,爾等尚何嘵舌?恭邸云,某所奏尚多,不止停工一事,請容臣宣誦,遂將摺中所陳,逐條讀講,反覆指陳,上大怒曰: 此位讓爾,何如? 文相伏地一慟,喘 急幾絕,乃命先行扶出,醇邸繼復(fù)泣諫,至微行一條,堅問何從傳聞,醇邸指實(shí)時地,乃怫然語塞,傳旨停工。至二十七日,召見醇邸,適赴南苑驗(yàn)炮,復(fù)召恭邸, 復(fù)詢微行一事,聞自何人,恭邸以臣子載澄對,故遷怒恭邸,并罪載澄也。又某樞言,二十七日原旨中有跋扈弄權(quán),欺朕年幼,著革去一切差使,降為庶人,交宗人 府嚴(yán)行管束等語。文相接旨,即陳片奏將朱諭繳回,奉旨,復(fù)奏請暫閣一日。明日臣等有面奏要件,比入犯顏力爭,故諭中有加恩改為字樣。逾日復(fù)草革醇王諭,不 知何人馳訴,忽傳旨召見王大臣,不及閣學(xué),時已過午,九卿皆已退直,惟御前及翁傅,直入弘德殿。兩宮垂涕于上,皇上長跪于下,謂十年已來,無恭邸何以有今 日,皇上少未更事,昨著即撤銷云云。 摯父此段,予遍證公私紀(jì)載,始嘆其文賅事確。某官,某中丞,不詳何人?當(dāng)時未免有漏言之嫌,今則但覺其史料之可喜 矣。
《花隨人圣庵摭憶》
諫停園工
穆宗軼事,余前輯《清帝外紀(jì)》,錄自《翁文恭日記》者多, 而未及李越縵日記,以李記多得自傳聞,恐失實(shí)也。今輯同光佚聞,與正史不同,不妨錄之。其記停園工云:同治十三年八月一日,聞上前閱園工,軍機(jī)大臣恭王、 御前大臣醇王等合辭上言八事,曰:停園工,戒微行,遠(yuǎn)宦寺,絕小人,警宴朝,開言路,懲夷患,去玩好。疏極危切。俟上出,伏諫痛哭。文相國曾昏絕于地,其 疏章出于貝勒奕?,潤色之者,李尚書也。上大怒。醇王三進(jìn)見,以死要上下停園工手詔。上益怒。先有朱諭,盡革?)享王、恭王、醇王、伯王、景壽、奕?、文 祥、寶軻、沈桂芬、李鴻藻十人職,謂其朋比謀為不軌。遍召六部尚書、侍郎、左都御史、內(nèi)閣學(xué)士,乃宣諭革恭王親王。兩宮聞之,因出見軍機(jī)大臣、御前大臣, 慰諭恭王,還其爵秩云。所記已多異詞矣。而外傳王慶祺所述尤荒誕可異。慶祺既被斥,輒語人云。穆宗親政后,太后仍多干涉,乃請修園為頤養(yǎng)計,意在禁隔,使 勿再干政耳。竟為太后所覺,遂致奇變云。此尤駭人聽聞。果如所說圍劫頤和,有先兆矣。慶祺自知獲罪已重,故作妄言以求自解,而不知復(fù)自陷于大逆,必不可信 也。
《四朝佚聞》卷上
言路盛衰
言路至同治末年而盛,至宣統(tǒng)初年而極衰。恭親王奕 當(dāng)國時, 太后示以諫章,輒叩頭曰: 我輩當(dāng)自省,毋令外廷多言。 故當(dāng)時鮮有敗德。穆宗既親政,念兩宮訓(xùn)政之勞,欲修復(fù)圓明園以資頤養(yǎng)。辭非不順也,言者交章諫 詛,頗以土木為戒。最后御史游百川一疏,言尤悚動。穆宗召百川入,告以內(nèi)情。百川曰: 無已,則西苑猶近宮中。 即南海子也。穆宗佯為不解,取御筆令百川 書之,懷以謁兩宮,意欲借外廷清議以罷此役,當(dāng)時視言路之重如此。
《國聞備乘》卷4
奕?因諫冶游幾被殺
清穆宗載淳好冶游,不得其死,社會傳布者久矣。其居宮中,嘗穿黑色衣。恭忠親王奕?以有違祖制,婉諫之。穆宗正色曰: 朕違祖制,罪當(dāng)如何? 王曰: 臣冒死進(jìn)言,乞圣明容納,帝何罪之有? 穆宗曰: 載澄(徵)(溥偉之父,王之子也)亦常服此衣出入宮門,爾不嚴(yán)誡澄而力諫朕,是何居心? 王悚然退, 行至中途,而殺王之詔下矣。諸軍機(jī)泣訴于慈禧太后之前,慈禧召帝至,詰之曰: 何事殺奕?耶? 穆宗不能對,遂寢。
《睇向齋秘錄》
穆宗排外思想
夏子松侍郎同善謂穆宗時,常伴讀。衷一計時表,私視之。為上所見,詢是何物,侍郎直對,穆宗取而碎之。曰: 無是物即不復(fù)知時耶? 又謂穆宗以熱河之恥,切齒恨洋人,嘗命太監(jiān)制洋人偶像,排列案上,以小刀斫其首,曰: 殺盡洋鬼子,殺盡洋鬼子。
《清朝野史大觀》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