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只如初見, 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閑變卻故人心, 卻道故人心易變?!倍潭趟木湓?,是否讓你想起一個偉大的詞人,對他就是這首詞的作者納蘭性德,納蘭性德一生創(chuàng)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傳世佳作,那么有哪些佳作呢?納蘭性德最后的結局又是怎樣的呢?
納蘭性德(1655年-1685年),葉赫那拉氏,字容若,滿洲正黃旗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諱改名為性德,一年后太子更名胤礽,于是納蘭又恢復本名納蘭成德。號楞伽山人。清朝著名詞人。
父親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學士、一代權臣納蘭明珠。母親愛新覺羅氏是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一品誥命夫人。其家族——納蘭氏,隸屬正黃旗,為清初滿族最顯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稱的“葉赫那拉氏”。納蘭性德的曾祖父,是女真葉赫部首領金石臺。金石臺的妹妹孟古,嫁努爾哈赤為妃,生皇子皇太極。
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jiān),被祭酒徐文元賞識,推薦給內閣學士徐乾學。十八歲參加順天府鄉(xiāng)試,考中舉人。十九歲參加會試中第,成為貢士??滴跏暌虿″e過殿試。康熙十五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
拜徐乾學為師。他于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深受皇帝賞識,為今后發(fā)展奠定基礎。
他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zhèn)魃?。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
納蘭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與好友一聚,一醉一詠三嘆,而后一病不起。七日后,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
后世多對納蘭性德較高的評價,如近代學者王國維就給其極高贊揚:“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蓖砬逶~人況周頤也在《蕙風詞話》中譽其為“國初第一詞手”。反觀歷史中國歷代文人追求對物質性理的認識,并把它與人生觀、世界觀等哲學概念聯(lián)系起來,指導生活、事業(yè)、并把它藝術化。在哲學的理性與藝術的熱情的交匯點上有所生發(fā)。納蘭性德也不例外,他以詩詞的形式,以杰出的藝術互為觀照著他的哲學理念,流傳于后世。
更多相關內容請前往:歷史上的今天7月1日 | 歷史上的今天發(fā)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