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歷史)凱旋門意義
來源:內(nèi)部資料
糾錯
說起法國巴黎,有一個景點肯定是所有去旅游的人必定會去的景點,它就是凱旋門,說起凱旋門那也是久負盛名了啊,凱旋門是1836年7月29日建成的,距今已有{sys:(year(now)-1836)}年的歷史。凱旋門坐落在巴黎西北面的戴高樂廣場,12條大街以它為中心放射形散開,因此,戴高樂廣場也稱星際廣場。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看看凱旋門的建立吧。
凱旋門的建造,始于古羅馬。1806年2月22日,拿破侖一世在歐斯代爾利茨戰(zhàn)役中打敗了奧俄聯(lián)軍,凱旋回國,經(jīng)過星際廣場,在國民的歡呼聲中,拿破侖突然萌發(fā)一念,決定在星際廣場建筑一座城門,以迎接日后得勝歸朝的法軍將士。當年8月15日,城門按照法國建筑大師夏爾格蘭的設計方案破土動工,中間幾經(jīng)波折,時建時停,經(jīng)歷了30年,到1836年7月29日,這座高50米、寬45米的凱旋門才全部竣工。
凱旋門四面有門,門內(nèi)刻有跟隨拿破侖遠征的386名將軍的名字。另外還有4塊記載重大戰(zhàn)役的浮雕,其中最負盛名的是面向愛麗舍田園大街、由法國著名雕刻家弗朗索瓦·呂德設計的《1792年志愿軍出發(fā)遠征》,后來的法國國歌《馬賽曲》就是由此產(chǎn)生的。這塊浮雕在19世紀的法國以至世界雕刻史上,都處于重要的地位。
修建凱旋門時,原計劃門面前后的四塊巨石浮雕全由呂德設計,但是大臣梯也爾又改變了主意,只讓呂德完成其中一件。呂德在反復思考之后,決定采用《出征》的內(nèi)容。這塊浮雕問世之后,立刻在思想和藝術上壓倒了其他三塊:考爾托維的《凱旋》和艾爾克斯維的《抵抗》以及《和平》。
呂德沒有具體描繪1792年法軍從馬賽出發(fā)的具體情節(jié),而是賦予了當代革命者以古羅馬共和主義者的英雄形象。他塑造了6個志愿兵和一個寓意的女神。女神凌空飛騰,右手持劍。在女神之下,老軍人與裸體小孩處于突出的位置;4名戰(zhàn)士劍拔弩張,斗志昂揚。整個畫面不過7個人物,卻反映出千軍萬馬、一往無前的氣勢,洋溢著法蘭西人民的愛國主義和爭取自由的思想。
從凱旋門建成到今天,巴黎人民始終保留著這樣的傳統(tǒng):每逢重大節(jié)日盛典,一個身穿拿破侖時代盔甲的戰(zhàn)士,端著鋒利的劈刀,守衛(wèi)在《出征》雕像前,以此使人牢記法蘭西民族的驕傲,鼓舞法國人民為自由而戰(zhàn)斗。每年法國國慶閱兵式以及其他盛大的國家慶典都在凱旋門舉行。凱旋門的無名士兵墓地是供來訪的各國元首憑吊的場所。1988年6月至1989年7月,法國政府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對凱旋門進行了全面維修。
巴黎凱旋門是帝國風格的代表建筑。此種風格的崛起和拿破侖的倡導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它的興盛與衰敗始終都與拿破侖的命運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這些建筑都是以羅馬帝國雄偉莊嚴的建筑為靈感和樣板。法國的標志性建筑之一,凝聚著法蘭西民族精神。真是旅游必看景點呢。
更多相關內(nèi)容請前往:歷史上的今天7月29日 | 歷史上的今天發(fā)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