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洲av一区二区久久,亚洲乱亚洲乱妇22p,亚洲av成人片色在线观看,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播放,亚洲av无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素養(yǎng) > 作文素材
易優(yōu)作文網(wǎng)——(清朝歷史)清代浙東經(jīng)史學派的主要成員及其成就

(清朝歷史)清代浙東經(jīng)史學派的主要成員及其成就


來源:易優(yōu)悅讀  糾錯

Word格式下載

全文13300字


  根據(jù)我們的研究,本節(jié)對清代浙東經(jīng)史學派的主要成員及其學術成就進行簡要介紹。
  1.經(jīng)學為主兼治史學者:黃宗炎、萬斯大、閻若璩 黃宗炎(1616 1686),字晦木,一字立溪,學者稱鷓鴣先生,生于明萬歷四十四年,兄宗羲,弟宗會,皆有才學,儒林稱之為 東浙三黃 ,其學術門徑 近于乃兄,而經(jīng)學造詣或有過之,明崇禎中,宗炎以明經(jīng)貢太學,崇禎十二年己卯,參加鄉(xiāng)試落榜,即與弟宗會閉關讀書,清兵南下,宗炎與兄、弟率家鄉(xiāng)弟子數(shù)百 人組成 世忠營 追隨魯王抗清,兵敗后兩次被捕,幸蒙朋友相救得以逃脫,戰(zhàn)亂之后,以行醫(yī)賣畫艱難維生,肆力著書,著有《憂患學易》、《六書會通》、《二 晦集》、《山棲集》等專著文集,今僅有《憂患學易》一書傳世,余皆亡佚,其《憂患學易》收錄黃宗炎易學專著三種,凡25卷,即《周易象辭》22卷、《尋門 余論》2卷、《圖學辨惑》1卷。 蘇州易優(yōu)閱讀寫作精華課,有趣、有用、提分快 www.zequeka.cn
  黃宗炎解說《周易》,遵從儒家之學,而拒斥佛老之說,尤對邵雍先天象數(shù)之學與陳摶太極圖說批評甚力, 他解釋爻、象、彖辭,也都以義理為主,而解釋《周易》字義則引古篆文為說,多有發(fā)前人未見者,但亦不免墨守古義、勉強套用之弊,其《尋門余論》批評了宋儒 空談義理、遁入虛無 , 師心自用,離《易》以言《易》 之病。
  黃宗炎在文字學方面造詣頗深,全祖望評論說: 先生雖好奇字,然其 論小學,謂 揚雄但知識奇字,不知識常字,不知常字乃奇字所自出 ,三致意于《六書會通》,乃嘆其奇而不詭于法也。 康熙二十五年,宗炎以貧病卒于家,享 年71歲,萬斯大(1633 1683),字充宗,號跛翁、褐夫,浙江鄞縣(今寧波市鄞州區(qū))人,萬泰第六子,生于明崇禎六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二年,他與 兄斯年、斯選、弟斯同、子萬經(jīng)等共同受業(yè)于黃宗羲,以精研《春秋》三傳與三《禮》(即《周禮》、《儀禮》、《禮記》)著稱。 易優(yōu)語文題庫,同步教材,真題演練,提分就是快 https://cs.euzW.net
  萬斯大為 清初著名經(jīng)學家,其治經(jīng)以 元元本本,可據(jù)可依 為原則,堅持十余年,因而得以融會貫通,黃宗羲總結其治經(jīng)特色是: 以為非通諸經(jīng),不能通一經(jīng);非悟傳注 之失,則不能通經(jīng);非以經(jīng)釋經(jīng),則亦無由悟傳注之失。 (《萬充宗墓志銘》)故其為經(jīng)學,往往獨辟蹊徑,勇于質疑而又重視內(nèi)證,能發(fā)前人之所未發(fā),他精通 《春秋》,曾輯錄《春秋三傳明義》240卷,可惜書稿毀于火,后重新整理舊稿,成《學春秋隨筆》10卷,其治三《禮》之作,則有《學禮質疑》2卷、《周官 辨非》2卷、《儀禮商》2卷、《禮記偶箋》3卷,其子萬經(jīng)合輯為《經(jīng)學五書》,刊刻傳世,此外,斯大還曾撰有《丁災草》及《甲陽草》二書,今已亡佚,另編 有《萬氏宗譜》10卷,今有傳本。
  萬斯大為人剛毅正直,節(jié)操堅貞,抗清名將張煌言(號蒼水)被清廷殺害后,棄骨荒郊,他毅然為之收拾遺骨,葬于杭州南屏,他堅守遺民氣節(jié),不事科舉,而潛心治經(jīng)。

<a href=http://www.zequeka.cn/>小學生語文培訓,蘇州易優(yōu)閱讀寫作同步提升</a>


  黃宗羲對萬斯大的學問人格十分欣賞,對其經(jīng)學成就給予很高評價,今本《南雷文定》中保留了宗羲所撰《答萬充宗質疑書》、《答萬充宗論格物書》、《答萬充 宗雜問》三道書函以及《萬充宗墓志銘》、《萬充宗哀辭》兩篇志銘、祭文,這對宗羲弟子而言是絕無僅有的 禮待 ,其所撰《萬充宗墓志銘》說: 充宗之經(jīng) 學,由博而致精,信乎其可傳也! 又說: 自蕺山先師夢奠之后,大儒不作,世莫之宗,墻屋放言,小智大黠,相煽以自高,但有講章而無經(jīng)術,充宗之學,誰為 流別,余雖嘆賞,而人亦莫之信也。 其《萬充宗哀辭》說: 子著《春秋》,畢力窮年;鉤深索隱,折衷群言 窮經(jīng)之士,如子豈多! 老而望洋,日薄山 陬;藉手于子,薪火魯鄒。 字里行間,既寄托了老師對學生的無限哀思,也透露了老師假手弟子著作以傳其學的殷切期盼。
  閻若璩 (1636 1704),字百詩,號潛丘,清初著名經(jīng)學家兼地理學家,生于明崇禎九年,卒于清康熙四十三年,原籍山西太原,僑居江蘇淮安府山陽縣(今淮安 市),順治八年(1651),以商籍補山陽縣學生員,鉆研經(jīng)史,深造自得,康熙元年(1662),閻若璩改歸太原故籍,科第不售,康熙十一年 (1672),在太原與顧炎武訂交,炎武以 所撰《日知錄》相質 ,若璩予以補正,炎武 虛心從之 ,康熙十七年(1678),詔征博學鴻儒科,閻若璩應 薦赴試,落第后寄寓京師,以 博物洽聞,精于考據(jù) 名重士林,內(nèi)閣學士徐乾學嘆服其學,特邀閻若璩參與修纂《大清一統(tǒng)志》,他還與萬斯同、顧祖禹、胡渭等 學者相與討論,協(xié)助徐乾學完成《資治通鑒后編》184卷,康熙三十三年(1684),徐乾學卒,一統(tǒng)志局散館,閻若璩仍寓居山陽,常常往來蘇杭,與江南名 士互訪論學,晚年,深得皇四子胤禛(即清世宗雍正皇帝)欣賞,以書相邀,尊為上賓,年六十九,病逝于京師,胤禛親撰挽詩、祭文,稱他 讀書等身,一字無 假;孔思周情,旨深言大 ,也算對閻氏有知遇之恩了。 <a hrEf=http://www.zequeka.cn/miniFoRm/view_11.html/>蘇州易優(yōu)初中語文閱讀寫作培訓</a>
  閻若璩之學,深受顧炎武、黃宗羲的影響,他博古通今,淹貫經(jīng)史,精于考證,推崇 漢學而菲薄宋儒,一生著述稱富,于經(jīng)學、地理學成就顯著,但影響最大的還是《古文尚書疏證》(原名《尚書古文疏證》),他20歲時讀《古文尚書》,即疑其 偽,沉潛二十余年,乃盡得其癥結所在,作《古文尚書疏證》8卷,他廣征博引,確證東晉梅賾所獻《古文尚書》及托名孔安國的《尚書傳》是后世偽作,從而解決 了學術史上的千年疑案,受到普遍肯定,也奠定了他在中國學術史上的地位,尤其是考定理學家們奉為圭臬的所謂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 十 六字 心傳 出自偽《古文尚書,大禹謨》,則對理學家們而言無異于釜底抽薪,動搖了宋明理學的理論根基,在中國思想史上影響深遠,他在清代學術史上的地 位,上承顧炎武、黃宗羲的經(jīng)學取向,下啟惠棟、戴震等乾嘉考據(jù)之學,其學術貢獻不可磨滅。

學語文,就來易優(yōu)悅讀 http://www.zequeka.cn


  閻若璩并非浙人,也未必登堂入室拜梨洲為 師,但根據(jù)張穆《閻潛丘先生年譜》與全祖望、梁啟超、黃嗣艾等有關梨洲傳記的記載,閻若璩在考辨《古文尚書》真?zhèn)芜^程中,毫無疑問是請教了黃宗羲的,黃宗 羲著有《授書隨筆》1卷(又稱《書經(jīng)筆授》,原書已佚),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文》明言是 淮安閻徵君若璩問(梨洲公)《尚書》而告之者 ,現(xiàn)存《南雷 文定》、《南雷文約》均載有黃宗羲為閻若璩寫的《尚書古文疏證序》,更證明閻若璩的經(jīng)學成就與黃宗羲關系密切,黃宗羲序文說:
  淮海閻 百詩寄《尚書古文疏證》四卷,屬余序之,余讀之終卷,見其取材富,折衷當, 可以解史傳連環(huán)之結矣,中間辨析三代以上之時日、禮儀、地理、刑法、官制、 名諱、祀事、句讀字義,因《尚書》以證他經(jīng)史者,皆足以祛后儒之蔽,如此方可謂之窮經(jīng), 仁人之言,有功于后世大矣。
語文提分好幫手,易優(yōu)語文題庫 https://cs.euzW.net

  憶吾友朱康流 謂余曰: 從來講學者,未有不溯源于 危微精一 之旨,若無《大禹謨》,則理學絕矣,而可以偽之乎? 余曰: 此是古今一大節(jié)目,從上皆突兀過去, 允執(zhí) 厥中 ,本之《論語》, 惟危惟微 ,本之《荀子》,《論語》曰: 舜亦以命禹 ,則舜之所言者,即堯之所言也,若于堯之言有所增加,《論語》不足信矣, 人心 道心 ,正是《荀子》 性惡 宗旨, 后之儒者,于是以心之所有,唯此知覺,理則在于天地萬物,窮天地萬物之理,以合于我心之知覺,而后謂之 道,皆為 人心 道心 之說所誤也,夫人只有人心,當惻隱自能惻隱,當羞惡自能羞惡,辭讓、是非,莫不皆然,不失此本心,無有移換,便是 允執(zhí)厥中 , 故《孟子》言 求放心 ,不言求道心;言 失其本心 ,不言失其道心,夫子之 從心所欲,不踰矩 ,只是不失人心而已,然則此十六字者,其為理學之蠹甚 矣。 康流不以為然,嗚呼!得吾說而存之,其于百詩之證,未必無當也,由上述資料可以得出如下結論:第一,閻若璩在撰著《尚書古文疏證》(全書8卷)尚未 完稿,即寄呈(4卷)向黃宗羲請教求序;第二,黃宗羲對閻著評價很高,認為 取材富,折衷當 ,可以解結祛蔽,大有功于后世;第三,黃宗羲揭示了所謂 危 微精一 十六字心傳的思想來源,認為背離了孔孟原旨,是 理學之蠹 ,從而有力地支持了閻若璩的考證。 易優(yōu)語文題庫,同步教材,真題演練,提分就是快 https://cs.euzW.net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說: 梨洲之重要著作,如《易學象數(shù)論》六卷,力辨河洛方位圖說之非,為后來胡朏明渭《易圖明辨》的先導;如《授書隨筆》一卷,則閻百詩若璩問尚書而作此 告之,實百詩《古文尚書疏證》的先導,這兩部書都于清代經(jīng)學極有關系。 黃嗣艾《南雷學案》甚至將閻若璩列為黃宗羲的 及門 弟子,其《閻百詩先生》小傳 說: (百詩先生)年二十,讀《尚書》至古文二十五篇,即疑其偽,沉潛二十余年,請業(yè)于南雷公之門,南雷公披導榛蕪,撰《授書隨筆》一卷付之,先生始恍然 得其癥結所在,著《古文尚書疏證》八卷,南雷公序之。 因此我認為,從廣義而言,閻若璩也可歸于清代浙東經(jīng)史學派的經(jīng)學傳人之一。
  2.史學為主兼治經(jīng)學者:萬斯同、邵廷采、邵晉涵、全祖望、章學誠、王梓材萬斯同(1638 1702),字季野,學者稱石園先生,生于明崇禎十一年,卒 于清康熙四十一年,他是 萬氏八龍 中最小的一個,卻是黃宗羲弟子中史學成就最大者,斯同自幼博覽群書,自康熙三年(1664)起,隨諸兄從學于黃宗羲, 博覽群籍,尤其遍讀了二十一史與明十五朝《實錄》,康熙十七年(1678),詔征博學鴻儒,斯同被提名舉薦,但堅辭不就,次年,朝廷開明史館,招斯同與修 《明史》,經(jīng)其師黃宗羲贊同,斯同遂 以布衣參史局 ,赴京修史,斯同在史局凡十三年,手定《明史稿》500卷,又協(xié)助尚書徐乾學纂輯《讀禮通考》200 余卷,其他經(jīng)史著作,尚有《喪禮辨疑》、《石經(jīng)考》、《廟制圖考》、《群書辨疑》、《儒林宗派》、《周正匯考》、《補歷代史表》、《歷代宰輔匯考》、《石 園文集》等數(shù)十卷,及卒,門人私謚貞文先生。 語文提分好幫手,易優(yōu)語文題庫 https://cs.euzW.net
  黃宗羲對萬斯同的才學特別欣賞,師生感情也特別濃厚,今存《南雷文定》中,保留了兩篇黃宗羲致萬斯同書函,即《答萬季野喪禮雜問》、《再答萬季野喪禮雜問》,一篇為萬氏著作寫的序文 《補歷代史表序》,序文曰:
  自科舉之學盛,而史學遂廢, 今未嘗有史學之禁,而讀史者顧無其人,由是而嘆人才之日下也, 余友萬季野,讀書五行并下 而尤熟于明室之典故,詔 修《明史》,總裁令其以白衣領事,見之者無不咨其博洽,嘗補二十一史表五十四卷,朝士奇之,欲與刊行,誠不朽之盛事也, 明之亡,朝之任史事者眾矣,顧 獨藉一草野之萬季野以留之,不亦可慨也夫!
  黃梨洲對萬季野史學成就的高度肯定,由此可見一斑,而當萬斯同北上參與修纂《明史》時,黃宗羲先后寫下了兩首送別詩,其一題名《送萬季野、貞一北上》(寫于己未,康熙十八年),詩云:
  史局新開上苑中,一時名士走空同。
  是非難下神宗后,底本誰搜烈廟終?
  此世文章推婺女,定知忠義及韓通。
  憑君寄語書成日,糾謬須防在下風。
  管村彩筆掛晴霓,季野觀書決海堤。
  卅載繩床穿皂帽,一篷長水泊藍溪。
  猗蘭幽谷真難閉,人物京師誰與齊?
  不放河汾聲價倒,太平有策莫輕題!
  堂堂載筆盡能人,物色何緣到負薪?
  且莫一詩比老婦,應憐九帙有萱親。
  重陽君渡盧溝水,雙瀑吾被折角巾。
  莫道等閑今夜月,他年共憶此良辰。
  其二題名《送萬季野北上》(寫于己巳,康熙二十八年),詩云:
  三疊湖頭入帝畿,十年鳥背日光飛。
  四方聲價歸明水,一代賢奸托布衣,良夜劇談紅燭跋,名園曉色牡丹旂,不知后會期何日?老淚縱橫未肯?。?
  這些詩文,一方面透露了黃宗羲對保存有明一代歷史的責任感,另一方面也表現(xiàn)出黃宗羲對弟子修史寄予了厚望。
  邵廷采(1648 1711),原名行中,字允斯,改名廷采,字念魯,浙江余姚人,生于清順治五年,卒于康熙五十年,終年64歲,少時聰穎好學,尤喜讀 史。12歲從外祖父陳正衎學經(jīng)義,受《左傳》、《國語》、《史記》、《漢書》。17歲始受業(yè)于本縣韓孔當(字仁父),20歲(康熙六年1667)赴紹興參 與證人講會,問學于黃宗羲、毛奇齡諸前輩,經(jīng)史之學大進。22歲游邑庠,補諸生,此后淹滯科場,以教授為業(yè)。47歲(康熙三十三年),講學于姚江書院,以 學問湛深,操行高潔,見重一方,晚年屏居鄉(xiāng)里,潛心著述,主要著作有《思復堂文集》,此外尚有《東南紀事》、《西南紀事》、《禮經(jīng)節(jié)要》、《姚江書院志》 等多種。
  廷采為學,主于經(jīng)世,倡言經(jīng)學與心性之學本出一原,倘于經(jīng)學之外別求心性,必失圣人作經(jīng)之意,流于空談,又以為治史在于鑒古 知今,以救時弊,廷采論文,謂文章無關世道者可以不作,有關世道者不可不作,即文采未極,亦不妨作,故于前明殉國諸臣,傳記特詳,敬仰哀痛,情見乎詞,其 學與同時大儒黃宗羲、顏元、李塨等大致相同,皆為經(jīng)世實學。
  其族孫邵晉涵為《國史儒林傳稿》撰寫的《邵廷采傳》記其治學經(jīng)歷:
  廷采為諸生,與徐景范皆從韓孔當受業(yè),又問學于黃宗羲,初讀《傳習錄》無所得,既讀劉宗周《人譜》,曰: 吾知王氏學所始事矣。 蠡縣李塨貽廷采書,論 明儒異同,兼問所學,廷采答曰: 致良知者主誠意,陽明而后,愿學蕺山。 孝感熊賜履以辟王學為己任,廷采曰: 是不足辯,顧在力行耳。
  又私念師友淵源及身而絕,思托著述以自見,以為陽明扶世翼教,作《王子傳》;蕺山功主慎獨,忠清節(jié)義,作《劉子傳》;王學盛行,務使合乎準則,作《王門 弟子傳》;金鉉、祁彪佳、張兆鰲、黃宗羲等確守師說,作《劉門弟子傳》,又作《宋明遺民所知傳》、倪文正、施忠愍諸傳,凡數(shù)十篇, 弟子刻其文,為《思 復堂集》,由上述資料可知,邵廷采的學術思想,是深受王陽明 致良知 說、劉宗周 誠意 說與黃宗羲 力行 說的影響的,關于邵廷采與黃宗羲的學術思想聯(lián) 系,我們還可從其親撰《遺獻黃文孝先生傳》窺見一斑,這篇傳文較之后來學者所作梨洲傳記之特異處有二:一是詳錄黃宗羲著《子劉子行狀》所載劉子四大學術旨 歸,二是照錄了梨洲臨終遺命 《葬制或問》的全文,可見,邵廷采正是通過黃宗羲,學習與把握劉宗周思想宗旨并且贊同黃氏之說的,他在本傳文末評論說:
  論曰:余同里親炙黃先生,見其貌古而口微吃,不能出辭,及夫意思泉涌,若決河東注,頃刻累百千言,續(xù)屬不絕,著述文章,大者羽翼經(jīng)傳,細逮九流百氏,靡 不通貫,嘗示余《乾坤鑿度》、《象數(shù)》等書,望而不敢即,蓋弘覽博物,多得之黃漳浦;而理學宗蕺山,以故雜而不越,其為人有奇氣,所交游勇俠劍客,遭運貞 元,未伸幽憤 累際辟征,迄不為名所累,屹然一代學者宗師,所謂不得于彼,必有得于此者歟?至全歸不用棺槨,雖非圣人中制,然灑然超俗,何必同方?而議 者謂其毀滅喪紀,過矣!
  這里已經(jīng)明確說明廷采曾 親炙黃先生 ,并聆聽宗羲講學論文,還從黃宗羲那里學得了《周易》象數(shù)學知識,更有 甚者,邵廷采在人生彌留之際,還效法黃宗羲要求死后葬于先父墓畔而 不用棺槨,不作佛事、七七 的《梨洲末命》,給兒子留下了類似遺命: 夏四月,病膈, 預留遺命, 彌留,顧仲子曰: 死后不作佛事,瘞大父墓下,無違吾言, 可見,無論是學術門徑還是人格精神,邵廷采都受到了黃宗羲的教育熏陶,其成就 雖然遠不及宗羲,并且被全祖望批評為 讀書甚少,不知而作 ,但他有資格列于梨洲門墻,并在史學方面?zhèn)鞒辛死嬷藿?jīng)世之學則是毋庸置疑的,正因如此,梨洲后 裔、民國學者黃嗣艾所著《南雷學案》將邵廷采列入了黃宗羲的 及門 弟子。
  邵晉涵(1743 1796),字與桐,一字二云,自號南 江,余姚人,清代著名史學家兼經(jīng)學家,二云先生不及梨洲之門,但黃嗣艾著《南雷學案》卷八,卻將他列入 私淑 之列,并在小傳中稱其 生平私淑者,惟陽 明、蕺山、南雷三先生 ,應有所本,蓋其叔祖邵廷采為梨洲及門,二云傳其學,且崇拜梨洲,故以私淑論之,邵氏自幼博聞強識,于學無所不窺,乾隆三十年 (1765)鄉(xiāng)試中式,三十六年(1771)以會試第一名中進士,兩年后詔開四庫館,以庶吉士身份充纂修官,次年授翰林院編修,邵氏精于史學,凡史部圖 書,多由其主持編定,《四庫全書總目》史部提要大多出于其手,晚年為翰林院侍講學士,日講起居注官,并先后充任《萬壽盛典》、《八旗通志》及圖史館、三通 館纂修官,嘉慶元年病逝。
  邵氏著述豐富,刊行的有《爾雅正義》20卷、《舊五代史考異》2卷、《南江札記》4卷、《南江文鈔》4卷 (又有12卷本)、《南江詩鈔》10卷(又有4卷本)、《皇朝大臣謚跡錄》4卷,未刊行的有《韓詩內(nèi)傳考》、《方輿金石編目》、《宋元事鑒考異》、《軒日 記》若干卷,此外,返家居喪期間,協(xié)助纂修了《杭州府志》和《余姚縣志》,晚年配合畢沅修史,審訂《續(xù)資治通鑒》,校定薛居正《舊五代史》150卷,又輯 《南都事略》敘南宋史事,未竟而卒,終其一生,大部分時間從事史書的修撰和文獻的整理,但流傳后世、影響較大者卻是其經(jīng)學力作《爾雅正義》。
  《爾雅》成書于西漢,是一部以釋義為主要內(nèi)容的書,它既是《十三經(jīng)》之一,又是打開經(jīng)學之門的一把鑰匙,清以前,通行郭璞《爾雅注》和邢昺《爾雅疏》, 但二者均有淺陋不經(jīng)之病,邵氏殫精竭慮,重新注疏,以唐刻石經(jīng)、宋槧本以及諸書所引為據(jù),審正經(jīng)義,以郭注為宗,廣采諸家之說,就字音以求古義,推求字 原,辨別草木蟲魚鳥獸之名,詳其形狀,使名實相副,正古今沿襲之誤,他潛心研究十年,終于在乾隆五十年(1785)撰成《爾雅正義》20卷,據(jù)邵氏《爾雅 正義序》的自述,他編寫這部書,旨在糾正郭注、邢疏的疏誤,闡揚古訓,辨識古文,補所未備,以 存古義,廣古訓,存古音 為宗旨,是書于經(jīng)傳字義多所發(fā) 明,構建了清代疏注《爾雅》的基本框架,頗為學者推重。
  《南江札記》則是邵氏閱讀經(jīng)書史傳的心得筆記,凡4卷,計787條,其中或校 對文字,或考辨史實,條分縷析,探賾索隱,頗多發(fā)明,漢末以降,鄭玄的《三禮記》一直被奉為圭臬,而本書《儀禮正誤》卻屢摘其誤,考證《三禮》部分,亦多 駁正鄭說,充分反映了他實事求是的治學態(tài)度,邵氏曾計劃撰著《穀梁正義》、《孟子述義》二書,可惜因過早逝世而未成,本書《穀梁傳》和《孟子》部分,博引 眾說,不作臆斷,很可能是二書初稿。
  關于邵晉涵的學術成就,曾任浙江巡撫并與晉涵之子邵秉華訂交的阮元所撰《南江邵氏遺書序》評論說:
  余姚翰林學士邵二云先生以醇和廉介之性,為沉博邃精之學,經(jīng)學、史學并冠一時,久為海內(nèi)共推, 先生本得甬上、姚江史學之正傳,博聞強記,于宋明以來 史事最詳, 于經(jīng)則覃精訓詁,病邢昺《爾雅疏》之陋,為《爾雅正義》二十卷,發(fā)明叔然、景純之義,遠勝邢書,可以立于學官,在四庫館與戴東原諸先生編輯 載籍,史學諸書多由先生訂其略,其提要亦多出先生之手,既然邵氏之學 本得甬上(萬斯同)、姚江(黃宗羲)史學之正傳 ,則將邵晉涵歸入清代浙東經(jīng)史學派 應是恰當?shù)摹?
  全祖望(1705 1755),字紹衣,號謝山,浙江鄞縣人,生于清康熙四十四年,卒于乾隆二十年,終年51歲,雍正十 年(1732)中舉人,與李紱共校《永樂大典》,聲名大噪,乾隆元年(1736)登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因受權貴排斥,辭官歸家,專心于講學著書,乾隆 間,曾任紹興蕺山書院山長、廣東天章書院山長,晚年貧病交加,盛年辭世,所著有《漢書地理志稽疑》、《讀易別錄》、《經(jīng)史問答》、七校《水經(jīng)注》等專著數(shù) 十卷,其詩文集《鮚埼亭集》、《鮚埼亭詩集》近百卷,又修訂補輯《宋元學案》百卷,并編輯了《續(xù)甬上耆舊詩》、《錢忠介公文集》等書。
  全祖望學問淵博,精通經(jīng)史之學,尤精于宋末和明末清初的史實掌故,同時具有鮮明的民族意識和國士氣節(jié),其著作多以碑銘、傳記、序跋形式記載了明末清初的大量史實,突出地表彰了那些堅守民族氣節(jié)的志士仁人。
  全祖望非常敬佩黃宗羲的道德文章,故不顧當時存在文字獄的風險,以深情、直率的筆調(diào)撰寫了《梨洲先生神道碑文》,一則如實記載黃宗羲在抗清斗爭中 陵谷 崎嶇、起軍、乞師、從亡諸大案,有為史氏所不詳者 的傳奇歷史,再則著力表彰梨洲先生 為勝國遺臣,蓋瀕九死之余,乃卒以大儒耆年,受知當寧,又終保完 節(jié) 的學問人品,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全祖望繼承黃宗羲未竟事業(yè),自乾隆十一年至十九年(1746 1754)近十年中,致力于黃氏《宋元儒學案》的修訂增 補工作:一是修訂了黃氏原稿約60個學案,二是增補了32個新學案,三是確定了《宋元學案》全書百卷之數(shù),并撰寫了《宋元學案序錄》,毫無疑問,全祖望是 完成《宋元學案》百卷本的最大功臣,也不愧為梨洲學術的重要傳人。
  章學誠(1738 1801),字實齋,號少巖,會稽(今浙江紹 興)人,生于乾隆三年,卒于嘉慶六年,終年64歲,是清代著名史學理論家、方志學家,乾隆間登進士,官國子監(jiān)典籍,曾主講定州定武、保定蓮池、歸德文正等 書院,后入湖廣總督畢沅幕府,協(xié)助編纂《續(xù)資治通鑒》,所著《文史通義》,與唐劉知幾的《史通》并稱史學理論名著,所修方志,完成的有和州、亳州、永清三 志,曾主修《湖北通志》,現(xiàn)存遺稿數(shù)十篇,可以推知其理想中的省志面貌,他繼承王陽明的 五經(jīng)皆史 和黃宗羲以史學經(jīng)世應務的學術傳統(tǒng),明確提出了 六經(jīng) 皆史 說,將治經(jīng)引向治史,對變革明人 游談無根 的虛浮學風起了重要作用,其主要著作《文史通義》、《校讎通義》、《方志略例》、《湖北通志檢存稿》及 《文集》等,由清末蕭山學者王宗炎編定為《章氏遺書》刊行。
  章學誠在乾嘉考據(jù)學盛行之時,明確反對乾嘉考據(jù)學輕視義理、脫離現(xiàn)實的學風,大力弘揚浙東學派經(jīng)世致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他視考據(jù)學者為 俗儒 ,提倡史學經(jīng)世,強調(diào): 史學所以經(jīng)世,固非空言著述也。
  章學誠對于黃宗羲學術思想與學風的傳承發(fā)揚,集中體現(xiàn)在其所著《浙東學術》一文中,因該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后世乃至當今的浙東學派學術脈絡及其學術特色的研究,茲全文照錄如下:
  浙東之學,雖出婺源,然自三袁之流,多宗江西陸氏,而通經(jīng)服古,絕不空言德性,故不悖于朱子之教,至陽明王子揭孟子之良知,復與朱子抵牾;蕺山劉氏本良 知而發(fā)明慎獨,與朱子不合,亦不相詆也,梨洲黃氏出蕺山劉氏之門,而開萬氏弟兄經(jīng)史之學,以至全氏祖望輩尚存其意,宗陸而不悖于朱者也,惟西河毛氏,發(fā)明 良知之學,頗有所得;而門戶之見,不免攻之太過,雖浙東人亦不甚以為然也。
  世推顧亭林氏為開國儒宗,然自是浙西之學;不知同時有黃梨 洲氏出于浙東,雖與顧氏并峙,而上宗王劉,下開二萬,較之顧氏,源遠而流長矣,顧氏宗朱而黃氏宗陸,蓋非講學專家各持門戶之見者,故互相推服而不相非詆, 學者不可無宗主,而必不可有門戶,故浙東浙西道并行而不悖也,浙東貴專家,浙西尚博雅,各因其習而習也。
  天人性命之學,不可以空言講 也,故司馬遷本董氏天人性命之說而為經(jīng)世之書,儒者欲尊德性,而空言義理以為功,此宋學之所以見譏于大雅也,夫子曰: 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見諸行事之深切 著明也 ,此《春秋》之所以經(jīng)世也,圣如孔子,言為天鐸,猶且不以空言制勝,況他人乎!故善言天人性命,末有不切于人事者,三代學術,知有史而不知有經(jīng), 切人事也;后人貴經(jīng)術,以其即三代之史耳,近儒談經(jīng),似于人事之外別有所謂義理矣,浙東之學,言性命者必究于史,此其所以卓也。
  朱陸 異同,干戈門戶,千古桎梏之府,亦千古荊棘之林也;究其所以紛綸,則惟騰空言而不切于人事耳,知史學之本于《春秋》,知《春秋》之將以經(jīng)世,則知性命無可 空言,而講學者必有事事,不特無門戶可持,亦且無以持門戶矣,浙東之學,雖源流不異而所遇不同,故其見于世者,陽明得之為事功,蕺山得之為節(jié)義,梨洲得之 為隱逸,萬氏兄弟得之為經(jīng)術史裁,授受雖出于一,而面目迥殊,以其各有事事故也,彼不事所事,而但空言德性,空言問學,則黃茅白葦,極面目雷同,不得不殊 門戶以為自見地耳,故惟陋儒則爭門戶也。
  或問:事功氣節(jié),果可與著述相提并論乎?曰:史學所以經(jīng)世,固非空言著述也,且如六經(jīng)同出于 孔子,先儒以為其功莫大于《春秋》,正以切合當時人事耳,后之言著述者,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則吾不得而知之矣,學者不知斯義,不足言史學也,整 輯排此,謂之 史纂 ;參互搜討,謂之 史考 ,皆非 史學 ,這篇總結浙東學派的經(jīng)典論文的要點,第一是指出由黃梨洲開創(chuàng)而由萬斯大、萬斯同、全祖望繼 承的浙東之學,是 經(jīng)史之學 ,而非只是史學;第二是指出浙東經(jīng)史之學的學術特色:一是不講空言, 言性命者必究于史 ;二是貴在 經(jīng)世 ,以 切合當時 人事 為原則;三是富有包容性,不持門戶之見, 宗陸而不悖于朱 ;第三是指出那種只是 整輯排此,參互搜討 的考據(jù)之學,并非真正的 史學 ,可見,章 學誠是深得黃宗羲經(jīng)世實學的真精神的。
  當今某些學者往往以章學誠為 浙東史學 的 殿軍 ,其實不然,在浙東史學傳承中,還有一個晚于章學誠而以繼承黃宗羲學術為職志的史學家王梓材。
  王梓材(1792 1851),初名梓,字楚材,更名梓材,后以字行,學者稱雘軒先生,生于乾隆五十七年,卒于咸豐元年,終年60歲,鄞縣人,少補郡學 博士弟子員,道光十四年充優(yōu)貢生,次年考取八旗教習,三十年九月出署廣東樂會縣事,到任數(shù)月而卒,著作有《解經(jīng)錄》、《周易解詁》、《樸學齋文鈔》等十余 種。
  王梓材一生的主要學術成就,在整理黃宗羲、全祖望、萬斯同等浙東學派學者的遺著,他與慈溪學者馮云濠合作,最后校訂了由黃宗羲初 修、全祖望補修的《宋元學案》100卷,又在這一基礎上撰輯了《宋元學案補遺》100卷、附撰《序錄》1卷、《宋元儒博考》3卷,此外,他還校補了全祖望 的《七校水經(jīng)注》、萬斯同的《儒林宗派》等書,可謂保存浙東文獻之功臣。
  3.以文學見稱而兼通經(jīng)史之學者:李鄴嗣、鄭梁、鄭性李鄴嗣(1622 1680),原名文胤,以字行,學者稱為杲堂先生,生于明天啟二年,卒于清康熙十八年,享年59歲,他比黃宗羲小12歲,是浙東學派中才氣橫溢、豪氣干云的詩人、文學家。
  李杲堂出身書香門第,從小讀史學詩,16歲補為諸生,明亡,他與父兄一起積極參與了浙東抗清斗爭,失敗后兩次被捕,父死獄中,故深懷家國之痛,因而絕意仕途,平生結交的多是草野逸民,如萬泰、黃宗羲、高辰四等人。
  李杲堂的成就,主要在詩詞、古文,其詩凄涼悲壯,慷慨激越,飽含憤郁之氣,曾作《東竹枝詞》七十九首,生動反映了浙東歷史、風土、人情,表現(xiàn)了作者熱愛 生活、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懷,其文貫通經(jīng)史,曾說: 吾黨之學二:一曰經(jīng)學,一曰史學,是以學者先之以經(jīng)以得其源,后之以史以盡其派,則其于文章之事,可以極天 地古今之變,波瀾四溢,沛然有余,其于詩亦然。 他一生所作詩、文編為《杲堂詩鈔》、《杲堂文鈔》、《杲堂詩文續(xù)鈔》、《杲堂詩外集》等,有數(shù)十卷之多, 今人張道勤匯集為《杲堂詩文集》,已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此外,杲堂還有二部重要編著,其一是《甬上耆舊詩》,他在前人基礎上,編選了甬上(寧 波)430人的3000余首詩,并為每位詩人立傳,分40卷刊刻行世,該書保存了極其珍貴的寧波文學史料,也激發(fā)了全祖望《續(xù)甬上耆舊詩》的編纂,另一部 是《西京節(jié)義傳》,此書上補班固《漢書》之不足,下開全祖望撰寫南明志士碑版文的風氣,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他表彰兩漢節(jié)義之士的目的,正是為了彰顯南明 死節(jié)之士的氣節(jié),其《壯哉行》、《善哉行》借諷詠古人而表達了 一雪國恥 、 復興夏室 的愿望,其《君子行》則歌頌了 君子慎晚節(jié),直道如履冰 的氣 節(jié)。
  李杲堂一生著作稱富,除上列《杲堂詩文集》及《甬上耆舊詩》、《西京節(jié)義傳》之外,還有《歷朝紀略》、《古史論》、《漢史論》、《漢語》、《續(xù)漢語》、《南朝語》、《世說錄遺》、《評點南華經(jīng)》、《杜工部詩選》、《甬上高僧詩》、《甬上名僧四大家詩選》,等等。
  李杲堂雖未列于梨洲門墻之下,但他同黃梨洲的關系介乎師友之間,他對梨洲先生十分崇敬,在《奉答梨洲先生書》、《上梨洲先生書》中稱與梨洲先生定交20 余年, 凡生平出處大節(jié),及所事學術文章,俱隱然以(梨洲)先生在望,心為仰止 ,黃宗羲則以杲堂為文友,不僅為其文集作序,移書討論學術,而且在杲堂生 前為他作壽序、在杲堂死后為之作墓志銘,今存《南雷詩文集》中保存了四篇梨洲遺作,其《李杲堂文鈔序》敘述黃李交情,并論其文風,稱 余與杲堂約為讀書窮 經(jīng),浙河東士稍稍起而應之,杲堂之文 皆自胸中流出,而無比擬皮毛之跡 ;其《與李杲堂陳介眉書》談墓志銘之銘法,認為 銘者,史之類 ,銘 雖不主褒 貶,而其人行應銘法則銘之,其人行不應銘法則不銘,是亦褒貶寓于其間 ;其《壽李杲堂五十序》對李杲堂振興古文、變革文風寄予厚望;其《李杲堂先生墓志 銘》則記杲堂生平事跡,并作蓋棺之論,在墓志銘中,黃宗羲記曰:
  先生初亦不避輕華,其后每得余作,往往嗟悒,因相與校覆《雅》、 《鄭》,洗其偷薄之說,推原道、藝之一,先生不以余空隙一介之知而忽之也,自此轉手,大放厥辭,同里稍稍響應,翻然于不迪,于是東浙始得古文正路而由之, 由此也透露出,李鄴嗣的文風及其文學成就,是深受黃宗羲影響的。
  鄭梁、鄭性及鄭梁之父鄭溱(1612 1697)、鄭性之子鄭大節(jié) (1705 1780,字臨之)一家四代都與黃宗羲及其著作有著密切關系,其事跡已見前述,茲不贅陳,四代之中,鄭溱與宗羲為朋友,鄭梁為梨洲及門弟子, 鄭性為私淑,鄭大節(jié)為后學,世傳經(jīng)史之學,鄭溱經(jīng)學成就較高,著有《易象大旨》、《三墳衍義》、《詩經(jīng)萃華》等經(jīng)學著作,而鄭梁、鄭性則以文學著名,尤其 是鄭梁,不僅在鄭氏家族中文學成就最高,即便在梨洲弟子中,其文學成就也堪稱首屈一指,鄭梁赴禮部試時有《早發(fā)沐陽絕句》詩曰: 立春早起沐陽程,衾薄空 輿夢不成,溪水無橋牽馬渡,曉星如月照行人。 詩出,被傳誦一時,人稱 鄭曉行 ,朱彝尊年七十二游武林,有《武林重逢高州》詩贈鄭梁,有 別久相逢轉傾 倒,七言三復曉行詩 之句,可見鄭梁詩名之盛,黃宗羲對鄭梁的詩文作了很高評價,他說:
  曾憶與陳令升翦燭論詩,頗有短長,余曰: 浙 東之詩,看他好處不出;浙西之詩,看他不好處不出。 令升曰: 看他不好處不出,此言尤毒,如此做去,更自轉身不得,所謂五百年墮野狐身也。 相與一笑, 顧近年以來,浙東風氣一大變,略舉如鄭禹梅、萬貞一、陸俟、姜友棠、周弘濟、裘殷玉、謝莘野諸子,要皆稱心所出,瑕瑜不掩, 唯其有瑜有瑕,自然英旨, 乃為真耳,宗羲又在《鄭禹梅刻稿序》中評論說: 吾友鄭禹梅,深于經(jīng)術,而取材于諸子百家,仁義之言,質而不枯,博而不雜,如水之舒為淪漣,折為波濤,皆 有自然之妙,其于震川,有不期合而合者矣。 在《寒村詩稿序》中評論說: 寒村之性情,湔汰秋水,表里霜雪,故其為詩,不必泥唐而自與唐合。 鄭梁的作品 除上面梨洲為之作序的《鄭禹梅刻稿》、《寒村詩稿》外,還有《勉齋家傳》、《鄭氏人物傳》、《讀書雜記》、《香眉焚余集》、《初變集》、《寒村集》等。
  鄭梁之子鄭性除本身的文學成就之外,他對浙東學術的最大貢獻就是建成二老閣藏書樓,一則紀念祖父秦川先生及祖師梨洲先生,二則收藏黃氏續(xù)抄堂藏書,三則 收藏梨洲先生著作手稿,刊刻梨洲遺著和《二老閣叢書》,梨洲藏書室名續(xù)抄堂,藏書不下10萬冊,但其晚年以至身后,屢遇水火之災,藏書失去大半,后來其書 歸鄭性收藏,經(jīng)鄭性清理,尚有3萬余卷,加上鄭氏家藏萬余卷,共計藏書約5萬卷,于是建二老閣作為祭祀、藏書之所,閣建成于乾隆四年(1739),當時四 方學者訪求梨洲之學,不至余姚竹橋黃家,而去慈溪半浦鄭家,即使黃氏后裔查閱家乘,也至二老閣訪查,乾隆十年(1745)春,全祖望到二老閣祭奠梨洲,鄭 性之子大節(jié)請他補修《宋元學案》,他欣然應允,全祖望還利用二老閣收藏的梨洲遺著,整理編輯了《南雷黃子大全集》,其《南雷黃子大全集序》說: 予乃從南 溪家盡取先生之草稿,一一證定,皆以手跡為據(jù), 乃補其亡,汰其偽,定為四十四卷,而廬山真面目見矣。 二老閣所刻之梨洲遺著,主要有《明儒學案》、 《明夷待訪錄》、《思舊錄》、《南雷文約》、《南雷詩歷》諸書,均由鄭性及其長子鄭大節(jié)據(jù)原稿校訂刊刻,有些則由鄭性父子校訂抄錄,如《明夷留書》、《南 雷文鈔》等,幸有鄭性、鄭大節(jié)校鈔本而得以留存至今,甚至黃宗羲的一些手稿,最初也是經(jīng)由二老閣傳承而保存至今的,如現(xiàn)今保存在上海圖書館善本部的《南雷 雜著稿》,其早期藏家就是鄭性父子,故鄭性及其二老閣,實為傳承梨洲學術與浙東學派文獻之大功臣。
  4.以歷算學見稱而兼通經(jīng)史之學 者:黃百家、陳、黃炳垕黃宗羲不僅精通經(jīng)史之學,而且精研中外歷學與算學,在歷學方面,他撰著了《授時歷故》、《授時歷法假如》、《西洋歷法假如》、《回 回歷法假如》、《春秋日食歷》、《新推交食法》、《大統(tǒng)歷推法》、《大統(tǒng)歷法辨》、《監(jiān)國魯元年丙戌大統(tǒng)歷》、《監(jiān)國魯五年庚寅大統(tǒng)歷》等書,在算學方 面,他撰著了《氣運算法》、《勾股圖說》、《開方命算》、《測圓要義》、《時憲書法解》、《圓解》、《割圓八線解》等書,可惜大多亡佚,僅有《授時歷 故》、《授時歷法假如》、《西洋歷法假如》等少數(shù)幾種歷學著作流傳至今,但其歷學、算學并未失傳,而是由其子孫與弟子繼承下來,黃宗羲的兒子黃百家、弟子 陳、七世孫黃炳垕三人就是其歷算學的主要傳人。
  黃百家(1643 1709),字主一,號耒史,原名百學,字不失,晚年自號黃竹農(nóng) 家,為黃宗羲第三子,生于明崇禎十六年十月二十六日,卒于清康熙四十八年三月二十日,他幼承家學,攻讀經(jīng)史百家之作,精研歷算學,兼通經(jīng)史文,與梨洲高足 萬斯大、萬斯同、仇滄柱、范國雯等交往密切,康熙十八年(1679),朝廷開設明史館修纂《明史》,詔聘黃宗羲參與修史,遭到宗羲拒絕,總裁徐元文于是邀 聘黃百家入史館,百家在其父同意下赴館任職,撰成《明史歷志》2卷,黃百家的歷學知識,不僅掌握了授時歷、回回歷的推算方法,而且熟知歐洲天文學家哥白尼 的 日心說 ,這在當時是最先進的,黃百家還精于算術,著有《勾股矩測解原》2卷,被收入《四庫全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作者評論說: 是書言勾股 測望,并詳繪矩度之形,與徐光啟《天學初函,矩度表說》大略相同,而此書專明一義,其說尤詳。 百家也兼通經(jīng)史,他協(xié)助父親,參與編輯了多達482卷的 《明文?!罚⒃诟赣H指示下編成《明文授讀》62卷,還繼承父親遺志,繼續(xù)編撰《宋元學案》,雖未最后定稿,但其功不可沒,他在《明文授讀》和《宋元學 案》中寫下了許多按語,從中略可窺知黃百家的經(jīng)學、史學造詣。
  陳(1650 1732),字言揚,一字賡符,浙江海寧人,康熙間由貢 生任職淳安縣教諭,平生善治數(shù)學,是黃宗羲在海寧講學黃百家撰著《明史歷志》2卷,其稿本現(xiàn)存北京中國科學院圖書館,今本《明史,歷志》9卷,系清康熙二 十一年后任《明史》總裁的湯斌主持編撰,與黃百家《明史歷志》詳略雖然不同,但其中關于《大統(tǒng)歷》、《西洋歷》的知識以及若干歷法圖表顯然是采納了黃百家 《明史歷志》的成果,筆者二十多年前負責主編《黃宗羲全集》時在科圖查閱了《明史歷志》稿本,但未深入研究,當今對黃百家歷學思想有深入研究且發(fā)表過專論 的是上海東華大學楊小明教授,他在所撰《從〈明史〉歷志看西學對清初中國科學的影響 以黃宗羲、黃百家父子的比較為例的研究》(《華僑大學學報》哲社 版,2005(2))一文中說: 黃宗羲、黃百家父子對《明史》歷志的編纂起了重要的作用,并有較大的影響。
  時的聽講弟子,也堪稱黃宗羲的算學傳人,其著作有《勾股述》、《勾股引蒙》(收入《四庫全書》)、《時用集》等,黃宗羲對這位弟子的 特異 成就頗為贊賞,在為其《勾股述》一書所作序言中說:
  勾股之學,其精為容圓、測圓、割圓,皆周公、商高之遺術,六藝之一也,自后學者不講,方伎家遂私之, 數(shù)百年以來,精于其學者 不過數(shù)人而已,海昌 陳言揚因余一言發(fā)藥,退而述為勾股書,空中之數(shù),空中之理,一一顯出,真心細于發(fā),析秋毫而數(shù)虛塵者也,不意制舉人中有此奇特!余昔屏窮壑,雙瀑當窗,夜 半猿啼倀嘯,布算簌簌,自嘆真為癡絕,及至學成,屠龍之伎,不但無所用,且無可與語者,漫不加理,今因言揚,遂當復完前書,盡以相授,言揚引而伸之,亦使 西人歸我汶陽之田也,陳的算學造詣,恐怕還得益于黃百家的指點,黃百家于康熙十八年己未(1679)所撰《復陳言揚論勾股書》曰:
  自 客冬大雪偕世兄痛飲 偶談及勾股,以為此得表矩測量,即可得其高下遠近,不爽累黍,此時兄聽之,甚為創(chuàng)聞,今年春仲來至貴邑,忽以所著《勾股述》一本見 寄, 又示以《矩測》一本 弟讀之駭嘆無已,乃兄謬以弟曾發(fā)端,必能通曉,連賜三書,命其指正, 蓋弟非能明此, 不過因家大人(黃梨洲)書中竊 研成法,知天地間有此一種學問耳, 而兄偶一聞家大人之緒論于弟之口,即能闡揚剔抉,通極微渺,君才過丕,奚啻十倍!
  當然,黃百家在謙虛之余,還是對陳言揚《勾股述》中關于 矩測 的原理提出了商榷,由此可見,陳不愧為清代浙東經(jīng)史學派的算學代表。
  黃炳垕(1815 1895),字蔚亭,黃宗羲七世孫,生于清嘉慶二十年,卒于光緒二十一年,終年81歲,同治九年庚午科舉人,他長于歷算學,兼治經(jīng) 史,左宗棠任浙江巡撫時,聘請炳垕為之測造沿海經(jīng)緯輿圖,一時名聲大振,當?shù)拦賳T爭相延致,左宗棠甚至授以知縣職,炳垕概辭不往,而以表彰祖先之德為職 志,他于同治十一年壬申(1872)特建 留書種閣 于家,作為觀象讀書之所,其閣名乃取黃梨洲聯(lián)句 留天下讀書種 之意,光緒元年乙亥(1875),炳 垕自題留書種閣楹聯(lián)曰: 耄年終乙亥,距誕生小子,六甲兩周,愧而今運轉三元,趨步難追祖武;幽閣建壬申,溯繼序大宗,七傳遞嬗,愿此后祀延百世,詩書弗 替家聲。 黃宗羲逝世于康熙三十四年乙亥歲(1695),終年86歲,黃炳垕誕生于嘉慶二十年乙亥(1815),恰好甲子兩周,相距120年,而題聯(lián)之歲 逢炳垕60周歲,距梨洲逝世為三甲子,故稱 運轉三元 ,炳垕為宗羲七世孫,則表明了他繼承先祖德業(yè),以詩書傳家的志愿,光緒初,各地興辦新學,寧波辦起 了 辨志精舍 ,邀聘黃炳垕為天文算學齋主持,炳垕欣然應聘,光緒九年(1883),中法戰(zhàn)爭爆發(fā),清政府曾以炳垕所著《測地志要》頒發(fā)諸統(tǒng)帥,晚年,還 曾參與制訂《續(xù)修大清會典》的體例工作,其著作主要有:《測地志要》、《交食捷算》、《五緯捷算》、《麟史歷準》、《歷學南針》、《方平儀象》、《黃忠端 公年譜》、《黃梨洲先生年譜》、《誦芬詩略》等數(shù)十卷,大都有刻本。
  關于黃炳垕的歷算學成就,當時政界、學界均有很高評價,同治六年丁卯(1867),《測地志要》成稿,余姚知縣陶云升為之序曰:
  勾股之學,由來久矣 姚邑精此術者,前有黃梨洲先生 厥后嗣子主一(百家)暨邵氏麗寰并有著述嘉惠后學,黃子蔚亭,梨洲先生七世宗子也,銳志家學, 發(fā)篋得遺書讀之,研精覃思 不以貧賤移其志,故于歷算一道卒能造其閫奧, 其學以切實為真宰,無取乎杳渺之浮譚,故著述成書 施諸實用,固有補于國 計,裨于民生者,清中期著名歷算學家、時任同文館總教習的李善蘭(1811 1882)為黃炳垕《交食捷算》所撰序曰:
  余供職京華, 以算學忝主同文館席歷有年所,辛未(同治十年,1871)春,始得交姚江黃蔚亭孝廉,蔚亭為梨洲先生七世宗子,世守家學,尤精歷術, 鍵關著書,謝絕世 務,屢辭名公巨卿之聘,而唯一主辨志天算之席,兩浙髦士得所宗師,數(shù)理大闡,其即繼梨洲之志也,黃炳垕自己也總以傳承家學自居,他在附于《測地志要》刻本 卷末的感言詩云:
  數(shù)卷編成兩鬢絲,茫茫塵世更誰知?
  南雷自昔貽弓冶,西法于今奉鼎彝。
  苦志不隨滄海變,精心未受古人欺。
  名山石室存奢愿,何幸良朋付梨棗!
  此詩充分表達了繼承南雷家學、潛心著書、貧賤不移其志的高尚情操。
  為了表彰先人的學術與志節(jié),黃炳垕還分別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和光緒元年(1875)撰成《黃梨洲先生年譜》3卷和《黃忠端公年譜》2卷。

  • T添加時間:2025-05-13;更新時間:2025-09-01
投訴與建議
此頁面存在的問題*
違法違規(guī)
知識錯誤
抄襲他人
其他原因
問題描述*
聯(lián)系方式*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