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相故事)明初將領張德勝簡介 張德勝怎么死的
來源:內部資料
糾錯
張德勝是元朝末年起義軍將領,同時也是輔佐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的開國功臣,受封為蔡國公。
張德勝,字仁輔,安徽合肥人氏,出生于公元1331年,去世于公元1363年,幼時起就有勇略,膽氣過人。這樣的性格特征,使得他在面臨亂世的時候,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大膽的選擇了反抗。
元朝末年,統(tǒng)治腐敗,人民生活困難。百姓不僅要接受朝廷沉重的賦稅,同時也受到大地主大官僚階級的剝削,衣食難保,社會階級矛盾十分嚴重。一層又一層的剝削,最終壓垮了受苦的百姓,舉起反抗的大旗,各地起義軍入雨后春筍一樣冒頭。
張德勝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走上了起義的道路。他當時和俞通海、廖永安等人聚集在巢湖,集結同樣不堪忍受剝削的百姓,形成巢湖水軍。
當時像張德勝這樣的起義隊伍不少,大多數(shù)都局限于一地,勢力并不大。為了能生存下去,都會選擇投靠一個大的起義勢力。而張德勝當時與俞通海、廖永安等人商議,最終選擇了朱元璋。而歷史證明,他的選擇沒有錯,最終一統(tǒng)天下的還真就是朱元璋。
元至正十五年的時候,張德勝帶領自己的巢湖水軍,投靠朱元璋。張德勝的巢湖水軍,很快就發(fā)揮了作用,幫助朱元璋取得了戰(zhàn)場的勝利。
至正十六年的時候,張德勝與廖永安奉命攻打蠻子海牙水寨,成功占據(jù)水寨。不久之后,又向集慶發(fā)動進攻。在張德勝的帶領下,水軍一開始就生擒陳兆先,隨后集火集慶、鎮(zhèn)江,不久之后就成功占領兩地。事后論功,張德勝因為功勞很高,被授予秦淮翼元帥。同年,張德勝又隨徐達攻常州,立下大功。
至正十七年,常州被攻克,張德勝升樞密院判。此后他先后隨軍拿下寧國、宣州、太湖、馬跡山等。
至正十八年,隨軍攻打石碑,守將欒瑞投降,張德勝得以憑借此功升任僉樞密院事。十月的時候,又隨徐達克宜興。
至正十九年,趙普勝領兵來犯,進攻陵陽、石埭等縣。張德勝聽聞此消息,當即領兵阻擋,大破趙普勝部隊。在張德勝的強勢下,趙普勝一部最后落荒而逃。張德勝在后追擊,最終隨俞通海拿下池州,打敗趙普勝。
隨后張德勝隨大將軍徐達夜襲浮山寨,擊敗守將胡總管,胡總管率軍逃跑。張德勝率軍追擊,再次大破其軍,一直追到潛山附近。這兒已經(jīng)鄰近陳友諒的勢力,于是與陳友諒部將郭泰遭遇。張德勝不僅未成失敗,而且還大敗郭泰部隊,俘獲不少物資,攻克潛山。
至正二十年,有感朱元璋勢力已經(jīng)變大,一家難為。于是陳友諒和張士誠兩部結合,相約攻打建康。這個消息提前泄露,所以朱元璋有所準備,在兩軍路過的龍灣設下埋伏。等到陳友諒和張士誠聯(lián)軍來到之時,突然殺出,瞬間斬敵無數(shù)。局勢已定,陳友諒難逃失敗,選擇后退。
張德勝是當時率領水軍埋伏在龍江關外的將領之一,對于此次埋伏戰(zhàn)的勝利,有著很大的功績。等到后來陳友諒一部撤退之后,張德勝還一路追擊,在采石再次發(fā)生大戰(zhàn)。
采石戰(zhàn)役十分激烈,張德勝最終在這次戰(zhàn)斗之中犧牲,享年三十三歲。
至正二十三年的時候,為了嘉獎他功績,朝廷追贈張德勝為光祿大夫、江淮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追封蔡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