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大同市西16公里外的武周山上,有一處長約一公里的石窟群。石窟依山而鑿,大的有21個,小的32個,另外還有小龕(供奉神佛的小閣子)1100多個,佛像5.1萬余尊,共分中、東、西三個區(qū)域。石窟群的雕像石刻大部分是北魏中期(5世紀下半葉)的作品。這處石窟群是繼新疆克孜爾千佛洞、甘肅敦煌莫高窟之后開鑿的又一規(guī)模較大的石窟群,它就是著名的云崗石窟。
最早開鑿云崗石窟的人叫曇曜,他是北魏時期涼州的一個名僧。他曾到過敦煌,對那里的石窟、佛像很是傾慕,因此有了一種想自己開鑿石窟的愿望。
北魏時期,佛教在國內廣為傳播。但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時,有了一些變化。太武帝重道輕佛,在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下了一道禁佛沼,焚毀佛像和佛經(jīng),拆除寺院,坑殺沙門。但佛教在魏國境內早已廣為普及,太子拓跋晃又有意推遲宣布沼令,因此,僧人們得以逃匿,佛像經(jīng)卷也被秘密掩藏起來,僧人們不得以留起了長發(fā),但內心卻仍然虔信佛教。沙門名僧曇曜,就是這些憎侶中的一位。當時,他很想一死了之,轉赴佛國。但后來形勢有了變化。太武帝去世以后,他的孫子拓跋浚繼位,這就是信仰佛教的文成帝。就在文成帝下詔恢復佛教的第二年,曇曜就力勸文成帝開掘石窟,以顯揚圣教。文成帝本來就篤信佛教,甚至還曾親自為請求出家的人剃除須發(fā),所以,他很快同意了曇曜的建議,于是,在公元460年,征集大批的民工和石匠,任命曇曜為沙門統(tǒng)(也稱僧統(tǒng),負責掌管全國的僧尼事務)負責石窟的開鑿。曇曜選中了平城(今山西大同)附近的武周山這座北魏歷代帝王祈福禱告的靈山鑿石劈山,開鑿石窟。這里有一處長約一公里的天然石壁,石質堅硬,很適合雕刻。
曇曜本是文成帝拓跋浚父親拓跋晃的好友,現(xiàn)在做了沙門統(tǒng),文成帝又把他請到皇宮稱他為法師,還接受了他開鑿石窟的建議,心里非常高興,他躊躇滿志,下決心一定要開鑿出幾座象樣的石窟,讓文成帝滿意,讓佛教廣為傳播。
曇曜經(jīng)過了一段時間的認真思考,醞釀出了馬蹄形平面,窟窿頂、草廬形式的規(guī)劃,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施工。首先,他讓工們開鑿了一個7丈多寬、6丈多深的大佛洞,然后在洞口筑了一座高約6丈的大樓閣,樓閣的中心雕刻了一尊5丈多高的巨型佛像,立于蓮花座上。巨佛的腳有1.4丈長,腳的中指長7尺。佛像形體高大,面相方圓,兩肩齊亭,深目高鼻。大佛的臉上和腳上各鑲嵌一顆黑石。據(jù)說黑石是按照文成帝身上的黑痣所長的部位嵌的,是文成帝下令要把佛像造得和他本人相像。曇曜又讓工匠們在大佛的周圍鑿了許多小佛,一個比一個矮小,象征著群臣、民眾和奴隸。在洞的頂端,刻上了姿態(tài)不同、凌空飛舞的眾仙女。整座石窟顯得莊嚴、華麗,有一種儼然不可侵犯的宏偉氣勢。后來,
曇曜又精心設計了四座石窟,統(tǒng)稱“曇曜五窟”。佛像有立佛、坐佛,有大佛、小佛,在石壁上還雕有許多佛龕。佛像“高者70尺,次60尺,雕飾奇?zhèn)?,冠于一世”。五座石窟,五尊大佛,“五方五佛,分別對應五帝”。即“以帝為佛”,以北魏時期的幾位帝王為模特兒。他們分別是: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跋煮,景穆帝拓跋晃,文成帝拓跋浚。
“曇曜五窟”氣勢宏偉,蔚為奇觀。它融合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汗水,是北魏時期石窟藝術的代表作,極富藝術成就。以后,人們又在“曇曜五窟”的基礎上不斷開鑿,在獻文帝、文明太后、孝文帝執(zhí)政時期又開辟了大量石窟,雕刻了更多的佛像,最后形成了東西長約一公里,規(guī)模龐大的石窟群——云崗石窟。
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平城推動了原有的地信云崗石窟大型洞窟的開鑿也就宣告結束,代而起之的是北魏新的應變城洛陽附近,伊水兩岸的龍門石窟的開鑿。
(盛芳芳)
——作文培訓,作文輔導,提升閱讀寫作能力,就來易優(yōu)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