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洲av一区二区久久,亚洲乱亚洲乱妇22p,亚洲av成人片色在线观看,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播放,亚洲av无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素養(yǎng) > 作文素材
易優(yōu)作文網(wǎng)——(清朝歷史)黃宗羲政治思想——新民本思想的主要內(nèi)容

(清朝歷史)黃宗羲政治思想——新民本思想的主要內(nèi)容


來源:內(nèi)部資料  糾錯

Word格式下載

全文6400字

易優(yōu)語文評測系統(tǒng)

  作為中國思想史上一位偉大的思想家,黃宗羲最有價值也是在歷史上最有光彩、影響最大的是其政治思想,而最集中、最精彩地體現(xiàn)其政治思想的著作是《留 書》和《明夷待訪錄》,這兩部書,是黃宗羲強烈的反清民族主義和激烈的反封建的民主啟蒙思想的綱領性著作,是黃宗羲政治思想代表作。
  我們在本書引論中已論述了黃宗羲具有民主啟蒙性質的新民本思想的性質、結構及其現(xiàn)代意義,在此,我們將以《留書》與《明夷待訪錄》為主要素材,具體闡述黃宗羲民主啟蒙思想的主要內(nèi)容。
  1.新 封建論 對中央集權制的批判性反思在《留書,封建》篇中,黃宗羲總結了明亡歷史教訓,提出了與唐代柳宗元觀點截然不同的新 封建論 。
  柳宗元的《封建論》(載《柳河東集》)認為, 封建 并非圣人的本意,而是由歷史發(fā)展之 勢 所決定,人類有生而有爭,有爭而有群,于是有君長、有刑 政,然后有里胥、有縣大夫、有諸侯、有方伯、有連帥,而后有天子, 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勢也 ,他認為周之敗亡,起因于分封諸侯;秦之有天下,得益于建郡 縣,而其敗亡, 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以后漢、唐的興亡,所謂漢 有叛國而無叛郡 ,唐 有叛將而無叛州 ,都證明 封建制 的流弊,郡縣制的 不可革 ,他還駁斥了種種主張恢復 封建 制的論調,認為 尤非知理 ,他的結論是夏、商、周三代行 封建 是勢不得已,而秦以后行 郡縣 是 公天下 之端 。
  其實,柳宗元的《封建論》有得有失,其得在于認為三代推行 封邦建國 是由客觀大勢決定而非出于圣人的主觀 意志 ,而秦以 后實行郡縣制也確有削弱地方勢力、加強與穩(wěn)定中央政權的功效,而其失在于盲目肯定郡縣制而未見其弊,甚至認為 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卻沒有看清秦以下兩千 年的君主專制制度是 家天下 的本質,而對于柳宗元的《封建論》,在黃宗羲之前已有人提出質疑、批駁,如屬于陽明后學的 南中王門 代表黃省曾即著《難柳 宗元封建論》一一駁之,其主要觀點是,黃省曾從統(tǒng)治者是 利生民 還是 利子孫 的角度來看封建制、郡縣制的得失,認為 利乎生民 者就是仁者、仁術, 不利乎生民 者就是不仁者、不仁之術,而 封建之制,術之仁者也;郡縣者,術之不仁者也 , 宗元《封建論》大抵為子孫也,卑乎淺矣 宗元之論無一而 可者 ,這基本上觸及君主專制制度的本質,柳宗元的理論,本質上是為 王天下者 圖利子孫服務的,所以不足為訓,黃省曾的文章受到了黃宗羲的重視,將它選 編進《明文海》,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原君》中關于古之人君 不以一己之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 ,后之人君 以天下之利盡歸于己 視天下為莫大之產(chǎn) 業(yè),傳之子孫,受享無窮 的論述,顯然是受到了黃省曾文章的啟發(fā)的。
  但黃宗羲的 封建論 又與黃省曾的 封建論 有所區(qū)別,宗羲主要 是從 夷夏之辨 的角度去聲討秦 廢封建之罪 的,他認為,明朝亡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衛(wèi)所制度的積弊,有閹黨亂政的腐敗,有科舉取士制度的流弊,有土 地賦稅制度的不合理,但最大的原因莫過于 夷狄 作亂,他說: 自三代以后,亂天下者無如夷狄矣 (《留書,封建》),他進一步探究 夷狄 所以能夠 亂 天下 的原因,認為是由于秦以后 廢封建之罪也 (這里所謂 封建 指 封邦建國 之意,而 廢封建 則指建立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他甚至認為,如 果不 廢封建 ,那么即使天子 失天下于諸侯 ,也還是 以中國之人治中國之地 ,尚不至于 率禽獸而食人,為夷狄所寢覆 ,他在書中一再總結 夷狄亂天 下 的歷史教訓,并且直接把清朝說成 偽朝 ,把清統(tǒng)治者罵作 虜酋 ,提出嚴夷夏之辨,他說: 中國之于夷狄,內(nèi)外之辨也,以中國治中國,以夷狄治夷 狄,猶人不可雜之于獸,獸不可雜之于人也。 (《留書,史》)顯然,寫作《留書》時(該書完成于清順治十年)才44歲的黃宗羲,其思想還停留在強烈的反清 民族主義立場上,今天看來,這類見解未免帶有狹隘民族主義的偏見,但我們不能苛求于古人,更不能撇開當時的民族矛盾,在尚未出現(xiàn)近代民族觀念的清初,黃宗 羲作為一個漢族知識分子能有這種思想并不奇怪,應當說體現(xiàn)了他的崇高民族氣節(jié)和愛國主義精神。
  另一方面,黃宗羲與柳宗元所處的時代已 有很大不同,柳宗元處在唐代藩鎮(zhèn)發(fā)動叛亂、漸有 末大不掉 乃至威脅到中央政權的時代,所以他要著重總結分封制的弊病、宣揚郡縣制的優(yōu)越,其目的在于加強 中央政權,因此,他從春秋戰(zhàn)國的諸侯爭霸、漢代吳楚七國之亂、唐代藩鎮(zhèn)擁兵自重的歷史教訓著眼,得出結論:周之(封邦建國) 失在于制,不在于政 ;秦之 (廢封建) 失在于政,不在于制 ,故 有叛人而無叛吏 ;漢有封建,有郡縣, 時則有叛國而無叛郡 ,可見周制之失,秦制之得;唐之 失不在于州而在于 兵,時則有叛將而無叛州 ,可見 州縣之設,固不可革 ,總之,柳宗元認為, 封建 制是致亂之源,郡縣制是穩(wěn)固基業(yè)之制,而黃宗羲則不然,他所處的時代 是以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形式統(tǒng)治中國的君主專制制度的弊病已經(jīng)充分暴露,他認為這種中央高度集權的制度不利于發(fā)揮地方治權的效能,尤其是在對付全民皆兵的邊 疆少數(shù)民族入侵時難以御敵,況且嚴峻的歷史事實是,繼蒙古滅宋以后中原再次淪入 夷狄 之手(指滿族滅明建立大清),他比較秦以后與秦以前的治亂興亡史, 指出: 自秦至今一千八百七十四年,中國為夷狄所割者四百二十八年,為所據(jù)者二百二十六年,即號為全盛之時,亦必使國家之賦稅十之三耗于歲幣,十之四耗于 戍卒,而又薦女以事之,卑辭以副之,夫然后可以僅免 ,而 自堯以至于秦二千一百三十七年,獨無所事 (此說并不符合歷史事實),這是什么原因呢?黃宗羲 認為,根本原因就在 封建與不封建之故 ,按照黃宗羲的設想,如果實行 封建制 ,則各地方都有權有兵,即便有 夷狄 侵擾,地方可以迅速調兵獨當一面, 也不至于像蒙古族、滿族入主中原那樣 不過一戰(zhàn),而天下之郡縣皆望風降附 ,從而輕易取得全國政權,所以,黃宗羲在明末清初時宣揚封建優(yōu)于郡縣的理論,實 質上是對中央高度集權的行政體制的批判性反思,反映了一種要求中央分權以加強地方自治能力的政治主張。
  2. 民主君客 論 伸張人民主權、批判君主專權如果說《留書》主要是反映了作者的反清民族主義思想的話,那么《明夷待訪錄》所表達的,則是從強烈的反清擴大到對整個君主專制制度進行系統(tǒng)化的批判,并提出了具有民主啟蒙性質的新民本思想。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中最膾炙人口的兩句話,一是 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二是 天下為主,君為客 (均見《原君》),前一句可概括為 君為民害 論,批判的矛頭所向,直指秦王朝以后兩千多年來以 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 的君主專制制度,顯然,這里所謂 天下 指的就是 人民,后一句可概括為 民主君客 論,伸張的正是主權在民、君須為民服務的思想。
  既然 君為民害 ,人民自然有權 怨惡其君,視之為寇仇,名之為獨夫 ,甚至得而誅之,所以,歷史上誅殺暴君、改朝換代是天經(jīng)地義的,既然 民為主君為客 ,則為君者的義務就是為人民興利除害,以使天下人民 受其利 、 釋其害 。
  由上可見,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中提出的 天下利害之權 在民不在君的思想,顯然已經(jīng)達到了 民主啟蒙 的思想高度了。
  其實,這種民主啟蒙的思想傾向,在當時不僅為黃宗羲所獨有,而是為明清之際許多進步思想家(如顧炎武、王夫之、顏元、唐甄、張岱等)所共有,幾乎形成了 一股社會改革的新思潮,其中尤以唐甄的 凡為帝王者皆賊也 (《潛書,室語》)和張岱的 予奪之權,自民主之 (《四書遇,〈孟子〉遇》)的思想最為典 型,他們與黃宗羲的 君害 論和 民主 論有異口同聲之效。
  3. 藏天下于天下 倡導民治、反對專制
  黃宗羲的民主思想,還體現(xiàn)在他的立公法、廢私法、人權平等的思想,他以 托古改制 的筆法,肯定 三代之法 是 天下之法 ,而批評三代以下之 法 為 一家之法 。
  所謂 天下之法 ,是為天下人民謀利防亂的公平之法,而 一家之法 ,則是專為帝王一家謀私利的專制之法,他說: 三代以上之法,固未嘗為一己而立 , 三代之法,藏天下于天下者也,山澤之利不必其盡取,刑賞之權不疑其旁落,貴不在朝廷也,賤不在草莽也, 后世之法,藏天下于筐篋者也,利不欲其遺于 下,福必欲其斂于上 (《明夷待訪錄,原法》),黃宗羲所謂 藏天下于天下者 ,一方面包含著天下是人民之天下,應由人民共同治理的民治思想;另一方面則 包含了治理天下之法為萬民之公法的思想,其所謂 貴不在朝廷也,賤不在草莽也 之說,則提出了無論貴賤、在法律面前人人權利平等的思想主張,而所謂 藏天 下于筐篋者 ,則必為專制帝王一家之私法,這在黃宗羲看來是 非法之法 ,因而必須加以反對與批判。
  更進一步,黃宗羲明確地主張從制度上解決社會治亂問題,主張必須先建立有效的政治法律制度,然后才可以討論執(zhí)法之人的問題,這就是所謂 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的內(nèi)在意義。
  黃宗羲的民治思想,還體現(xiàn)在他對君臣關系及其職能的闡述上,他認為,天下之大,事務紛繁復雜,并非一個人能夠治理得了,而必須由眾多臣工共同治理,于是 有君臣的分工,而君臣關系并非像父子那樣是不可改變的親情關系,而是像師友那樣可以選擇的平等關系,人們出來為臣做官,是 為天下,非為君也;為萬民,非 為一姓也 ,即并非為君王一人一姓做奴仆,而是對人民負責,為大眾服務,而天下的根本大事, 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 ,所以,君臣之間就像前呼 后應共同拉木頭的人一樣,共同 以天下萬民為事 ,憂民之憂,樂民之樂,這種以 萬民之憂樂 為頭等大事的思想,既是對傳統(tǒng)儒家民本思想的繼承與發(fā)揚,也 是對君主專制的批判與否定。
  黃宗羲 藏天下于天下 的思想與顧炎武主張的 以天下之權,寄天下之人 (《日知錄》)的思想如出一轍, 所以顧炎武讀了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后致信黃宗羲,深深感嘆 知天下未嘗無人,百王之敝可以復起,而三代之盛可以徐還也 ,并慶幸自己的見解 同于先生 者十之六七 ,而黃宗羲則將顧氏書函全文收錄到晚年回憶錄《思舊錄》中。
  4. 工商皆本 論 反映新興市民階級的歷史要求黃宗羲新民本思想在經(jīng)濟思想與經(jīng)濟政策上的表現(xiàn),一是提出了 工商皆本 的經(jīng)濟倫理命題;二是主張改革稅制,要求按 三十稅一 的原則 重定天下之賦 ;三是主張 廢金銀 而 通錢鈔 的金融改革。
  中國古代社會始終是以農(nóng)業(yè)為主體、以農(nóng)立國的社會,上古時商業(yè)并不發(fā)達,所以也就沒有抑商的需要和必要,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商賈貿(mào)易日益發(fā)展,所以就提出 了農(nóng)商本末問題,從文獻資料看,明確討論士農(nóng)工商的關系及其社會分工的古籍首推《管子》與《孟子》,《管子,小匡》篇說: 士農(nóng)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 不可使雜處,雜處則其言哤,其事亂。 所謂 石民 ,意即 柱石 之民,四民應各居其所,各司其業(yè),否則就會混亂,這里雖把工商排在后面,但并無農(nóng)本商末 之意,《孟子》的《公孫丑》篇和《滕文公》篇都談到士、農(nóng)、商的職責分工問題,也沒有重農(nóng)輕商或農(nóng)本商末的思想,最早提出重農(nóng)抑商或農(nóng)本商末思想的應是法 家商鞅與韓非,《商君書,壹言》提出了 事本禁末 之說,《韓非子,五蠹》則以農(nóng)為本、以商工為末,主張抑制 商工游食之民 ,戰(zhàn)國末年尤其是秦漢以后的 統(tǒng)治者以及大多數(shù)思想家(包括儒家),基本上都是主張實行農(nóng)本商末、重農(nóng)抑商的政策的,如《呂氏春秋,上農(nóng)》篇說 古先圣王之所以導其民者,先務于農(nóng);民 農(nóng)非徙為地利也,貴其志也 ,并強調了務農(nóng)之利與 舍本事末 之害,而《三國志,魏志,司馬芝傳》所謂 王者之治,崇本抑末,務農(nóng)重谷 之說則是 農(nóng)本商 末、重農(nóng)抑商 政策的典型說法。
  但黃宗羲借 古先圣王 之口對 本末 問題作了與眾不同的詮釋,他認為,所謂為治的根本,是使老百姓的一切行為符合禮節(jié),而所謂末業(yè),是那些不切民用的陋習惡俗(如鋪張的婚喪禮儀)、蠱惑迷信(如信佛信巫)、奢侈浪費(如倡優(yōu)、酒肆、機坊)的行業(yè),他說:
  故治之以本,使小民吉兇一循于禮,投巫驅佛,吾所謂學校之教明而后可也,治之以末,倡優(yōu)有禁,酒食有禁,除布帛外皆有禁,今夫通都之市肆,十室而九,有 為佛而貨者,有為巫而貨者,有為倡優(yōu)而貨者,有為奇技淫巧而貨者,皆不切于民用,一概痛絕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此古圣王崇本息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 商為末,妄議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來,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蓋皆本也,在黃宗羲的民本思想體系中,古圣王的崇本息末之道,是崇尚禮治,而禁絕那些巫蠱、 佛事、倡優(yōu)、奇技淫巧之類不切民用的末業(yè),而非貶抑工商之類有利民生的本業(yè),所以黃宗羲反對貶抑工商的政策,而提出 工商皆本 的思想,這是對千百年來 重農(nóng)抑商 政策的歷史性批判,反映了當時新興市民階級要求發(fā)展商品經(jīng)濟的強烈要求。
  關于賦稅制度,先秦有初稅畝,有什一稅,兩漢先 后實行過十五稅一、三十稅一和什一稅制,魏晉實行戶調制,唐代實行租庸調制,宋代改行兩稅制,明代又有一條鞭法的稅制改革,但改來改去,救得一時之弊,救 不了根本之弊,反而造成 積累莫返之害 ,即不斷增加農(nóng)民負擔的惡性循環(huán),黃宗羲主張重定稅率,按照最低標準收稅,他說:
  夫三十而稅 一,下下之稅也, 古者井田養(yǎng)民,其田皆上之田也;自秦而后,民所自有之田也,上既不能養(yǎng)民,使民自養(yǎng),又從而賦之,雖三十而稅一,較之于古亦未嘗為輕 也, 吾意有王者起,必當重定天下之賦;重定天下之賦,必當以下下為則而后合于古法也,所謂 以下下為則 即以下下田收入的標準三十而稅一,盡管這種低 稅率在皇權日益強化的專制社會中不可能實現(xiàn),但黃宗羲的稅制改革思想是有利于減輕廣大農(nóng)民的 暴稅 之苦的。
  黃宗羲經(jīng)濟思想的另一個亮點是 廢金銀 而 通錢鈔 的幣制改革設想,他在《明夷待訪錄,財計》三篇中,開宗明義第一句話就是: 后之圣王而欲天下安富,其必廢金銀乎! 他以古鑒今,著重分析了明朝以金銀為主、錢幣為輔的貨幣政策所導致的經(jīng)濟困境,然后總結說:
  夫銀力已竭,而賦稅如故也,市易如故也,皇皇求銀,將于何所!故土田之價,不當異時之十一,豈其壞瘠與?曰:否!不能為賦稅也,百貨之價,亦不當異時之 十一,豈其物阜與?曰:否!市易無資也,當今之世,宛轉湯火之民,即時和年豐無益也,即勸農(nóng)沛澤無益也,吾以為非廢金銀不可,廢金銀,其利有七:粟帛之 屬,小民力能自致,則家易足,一也,鑄錢以通有無,鑄者不息,貨無匱竭,二也,不藏金銀,無甚貧甚富之家,三也,輕赍不便,民難去其鄉(xiāng),四也,官吏臟私難 覆,五也,盜賊胠篋,負重易跡,六也,錢鈔路通,七也,由此可見,黃宗羲的貨幣政策是廢金銀而通錢幣,雜以粟帛之征。
  粟帛用以抵稅, 以方便小農(nóng);錢幣則作為商品交易、市場流通的唯一貨幣,他認為: 錢幣所以為利也,唯無一時之利,而后有久遠之利,以三四錢之費得十錢之息,以尺寸之楮當 金銀之用,此一時之利也,使封域之內(nèi),常有千萬財用流轉無窮,此久遠之利也。 顯然,黃宗羲的貨幣政策,是要確保貨幣的流通與商品市場的活力,以維護國家 長治久安的 久遠之利 。
  總之,黃宗羲以 工商皆本 、 重定稅則 、 廢金銀 、 通錢鈔 為主要內(nèi)容的經(jīng)濟改革理論,是其新民本 思想在經(jīng)濟思想上的體現(xiàn),反映了要求打破自然經(jīng)濟的傳統(tǒng)結構和發(fā)展工商業(yè)、改革賦稅制度及金融政策的歷史呼聲,這些經(jīng)濟主張,盡管有許多不切實際的空想成 分,但在客觀上是有利于資本主義生產(chǎn)關系的萌芽與成長發(fā)展的,其理論勇氣與遠見卓識值得贊許,5. 公其非是于學校 落實人民對政府的輿論監(jiān)督權黃宗 羲的民主思想不僅突出地表現(xiàn)在其伸張民權、主張民治和批判君主專制方面,而且表現(xiàn)在主張人民議政權和監(jiān)督權方面,他把這兩項權利歸之于學校,在他看來,學 校既是培養(yǎng)知識分子的基地,也是評議朝政、實施輿論監(jiān)督的場所。
  在君主專制的社會中,不僅是普通民眾,甚至連一般士子(知識分子)都 沒有評論政治得失的權利,更沒有監(jiān)督君權和政府行政權(實是君權的延伸)的權利,是非的標準不由客觀實踐決定,也不由廣大士民評判認定,而是 天下之是非 一出于朝廷(君主) ,黃宗羲反其道而申之,認為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 ,主張 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學校 , 公其非是于學校 (均見 《明夷待訪錄,學?!罚?,這里的 治天下之具 ,當指治理國家的根本大綱及其基本制度、發(fā)展戰(zhàn)略的設計,使之 出于學校 ,則學校就具有政治設計院的性 質,而 公其非是于學校 ,則學校就具備了輿論監(jiān)督的功能,盡管黃宗羲筆下的學校與近代西方的議會不可同日而語,但應該承認,這是對 是非一出于朝廷 的 君主專制的否定,是對人民議政權和監(jiān)督權的肯定,因而是具有民主性的政治主張。
  6.黃宗羲新民本思想的理論來源
  由上可見,黃宗羲新民本思想已經(jīng)超越了自《尚書》、《孟子》以來在君主專制制度下傳統(tǒng)儒家重民、愛民、為民請命的舊民本范式,而開始走向民主、民治、民主 監(jiān)督的新范式,黃宗羲民本思想的來源是多方面的,就廣義而言,主要來自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儒家 民本 、 仁政 思想以及道家的 無君論 ;具體而言, 《尚書》中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的思想,孔子的 仁愛 理論,《孟子》的 民貴君輕 論、 殘賊獨夫 論,鮑敬言的 無君 論,范仲淹 先天下之憂而 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的憂民思想,鄧牧《伯牙琴》中的反君憂民、舉賢重士主張,王陽明的 致良知 與 知行合一 論,黃省曾《難柳宗元〈封建論〉》中所謂 封建郡縣仁不仁 之辨,劉宗周的 誠意、慎獨 思想,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為黃宗羲的民本思想提供了直接或間接的思想資源,但黃宗羲的民本思想較其往圣 先賢已有了實質性的超越,其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黃宗羲從明朝滅亡 天崩地解 的慘烈事實、從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殘害人民的嚴重弊端中反思總結出了歷史的 經(jīng)驗與教訓,他深刻地認識到尊重人們 自私自利 生活權利的重要,認識到天下應是人民共有共享的天下而非帝王一家一姓之私產(chǎn)的道理,進而提出了比較系統(tǒng)的 批判君主專制、倡導民主啟蒙的思想理論,從這個意義上說,黃宗羲新民本思想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來源,乃是源自于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的負面實踐,而黃宗羲 新民本思想之 新 ,就在于超越了傳統(tǒng)民本思想的 君以民為本 、 臣為民請命 的 為民作主 舊范式,提出了 民為主,君為客 的主權在民、君須為民服 務的新思想,以及以 天下之法(公法)治天下 的民治主張,而這是 以君權為核心 的傳統(tǒng)民本思想所無法企及的

《(清朝歷史)黃宗羲政治思想——新民本思想的主要內(nèi)容》添加時間:2025-05-13;更新時間:2025-08-16



投訴與建議
此頁面存在的問題*
違法違規(guī)
知識錯誤
抄襲他人
其他原因
問題描述*
聯(lián)系方式*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