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還有那個在貴州山溝里支教十年的90后老師楊瀟,他不僅教語文數(shù)學,還帶著孩子們排話劇,拍短視頻,做環(huán)保項目.他說:"我不想他們只知道山外有城,我想讓他們知道,山里也可以很酷."這句話,比多少空泛的"奉獻精神"都來得有力. 我們教孩子積累素材,不是要他們堆砌名人名字,而是讓他們學會從真實的人物身上,看到信念,選擇與溫度.與...
"旁邊一位爸爸接話:"可不是嘛,前天我兒子寫'堅持理想',愣是把諸葛亮出山的事抄了一遍,連'三顧茅廬'四個字都寫錯了." 我站在一旁聽著,忍不住笑了.這不就是典型的"素材荒"嗎?學生們不是不會寫,而是手里的"彈藥"太少,翻來覆去就那幾個老面孔,寫出來自然干巴巴的,老師看著也頭疼....
"這樣反而更容易吸引人讀下去. 故事要有點"人味" 寫作文最怕的就是干巴巴的敘述,比如"我今天去公園玩了,然后回家吃飯了."這樣寫當然沒錯,但讀起來像記賬.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多描寫細節(jié)和感受,比如:"我一路小跑著去公園,鞋帶都松了也沒空系.剛到門口,就被一陣香味勾住了----是糖葫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