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歷史)故事“貍貓換太子”的原型
來源:內(nèi)部資料
糾錯
一般認為,“貍貓換太子”故事,最早源自元雜劇《金水橋陳琳抱妝盒》,也是清代古典名著《三俠五義》的一個章回,描述宋真宗趙恒時,劉妃與內(nèi)監(jiān)郭槐合謀,以剝皮貍貓掉換李宸妃所生嬰兒,李宸妃隨被打入冷宮。
趙恒死后,仁宗趙禎即位,包拯奉旨赴陳州勘察國舅龐煜放賑舞弊案。途中,包拯受理李妃冤案并為其平冤,迎李妃還朝。事實真是如此嗎?史學(xué)界一直存在較大爭議。觀點一,認為“仁宗認母”與包拯毫無關(guān)系。傳說包公最輝煌的功績,就是審理“貍貓換太子”案中,替宋仁宗皇帝找回了親生母親。按照故事描述,它是發(fā)生在仁宗親政(公元1032年)之前。
但史料認為,包拯當時還是一個布衣百姓。直到仁宗景祐四年(公元1037 年),29歲的包拯才考中進士,本被派到建昌縣(今江西永修)任職,后來由于包拯為孝敬年事已高的雙親,請求回到家鄉(xiāng)附近任職,于是在和州(今安徽和縣) 做官。
這樣包拯還是不在父母身邊,故辭職回家,孝養(yǎng)雙親多年。直到雙親去世,包拯守喪期滿,才在親友勸告下,離家去天長縣(今屬安徽)任職,而這時他已經(jīng)40歲步入中年了。所以,在很長一段時scc315商機網(wǎng)間里,他都沒有去過京城,根本不存在幫助仁宗尋找生母的可能性。
觀點二以紀連海為代表,認為歷史上并不存在這出劇情,而是發(fā)生在宋真宗的兒子宋仁宗身上的兩個真實故事的拼湊。據(jù)歷史記載,宋仁宗既非皇后所生,也非皇妃之子,而是侍奉真宗劉德妃的宮女李氏所生。仁宗生下后,劉德妃將其收為己子,親自撫養(yǎng),后來在年幼時繼承了皇位。這樣,劉德妃就成了皇太后。
仁宗并不知道自己生母是李氏,朝中大臣畏懼太后之威也不敢說。但劉太后仁慈厚道,當仁宗生母李氏病重時,劉太后將其由宮女晉升為宸妃。后來李氏病故,劉太后還以皇后之禮給予厚葬。
過了若干年,劉太后逝世后,仁宗左右有人奏明仁宗:“陛下乃李宸妃所生,宸妃死于非命?!比首诖笈?,要殺死劉家全部族人。好在宸妃靈柩尚在,于是仁宗開啟宸妃之棺察視。發(fā)現(xiàn)其葬禮實超皇后標準,最后相信劉皇后并沒有害死自己的母親。
據(jù)悉,宋朝皇帝臨幸妃嬪,都會將一個抱枕送上。可仁宗一直無子,突然有一天民間有個青年自稱是宋仁宗的親骨肉,皇上一聽非常重視,命令官員一定要查清。當時的一位官員將該 青年帶至面前問話,發(fā)現(xiàn)青年精神有些失常,遂將青年發(fā)配汝州。
汝州距離包拯執(zhí)政的開封很近,獲悉此事后,包拯親自查辦,發(fā)現(xiàn)該青年的母親當年確實是仁宗宮 里的宮女,而且還有一個皇帝御賜的抱枕!再查下去,發(fā)現(xiàn)該宮女當年被臨幸后并未懷孕,被逐出宮后就和鄉(xiāng)間一男子結(jié)了婚,隨后生下了一女一兒。
此兒就是這個自稱皇帝親骨肉的青年。查實清楚該青年不是仁宗的親骨肉后,包拯奏明仁宗,將“謠言惑眾”的青年斬首。這就是當時鬧得沸沸揚揚的“假皇子”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