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廣孝,長洲(今江蘇吳縣)人,出生于1335年。生逢亂世的他從小好學,擅長吟詩作畫,14歲出家,取名道衍。通儒、道、佛諸家之學,善詩文,精通陰陽術(shù)數(shù)。交際廣泛,與文學家宋濂、楊基等交友,又從靈應(yīng)宮道士席應(yīng)真習道家《易經(jīng)》、方術(shù)及兵家之學?!熬鸽y”兵變前,他曾推薦相士袁珙以占卜等方式,并通過對當時政治、軍事形勢分析,促使燕王朱棣堅定信心;又于王府后苑訓練軍士,打制軍器,做好軍事準備。朱棣即位后,他被授以官僧錄司左善世,收為菩薩戒弟子,法號福吉祥,于永樂十六年(1418年)三月十八日病逝慶壽寺。“帝震悼,輟視朝二日”,以僧禮葬;百官吊唁者竟“肩摩踵接,添郭溢衢”。追贈推誠輔國協(xié)謀宣力文臣、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榮國公,謚恭靖。賜葬房山縣東北。洪熙元年,加贈少師,配享成祖廟庭。
易優(yōu)作文網(wǎng)名師改作文(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 )
形如病虎、不甘寂寞的奇才怪僧
姚廣孝早年的生平事跡極為簡略,連他最初的名字都不清楚?!皬V孝”是明成祖稱帝后賜給他的名。史籍只載他是江蘇長洲人,祖上世代為醫(yī)。但他對行醫(yī)不感興趣,而熱衷于誦經(jīng)參禪的僧侶生活,14歲時出家為僧,取法名為“道衍”。
這位小和尚聰明好學,經(jīng)常向一些高僧名士求教,不但念熟了佛經(jīng),還學到了許多陰陽術(shù)數(shù)之學。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求知欲也越來越強烈,不滿足于在一個僻地野寺為僧,開始云游名山大寺,結(jié)識了許多高僧,有了更遠大的抱負。
在云游中,他逐漸認識到,出家為僧不是他的終極目的;縱觀古來的豪杰名士,哪一個不是因在社會上轟轟烈烈干了一番事業(yè)而青史留名的呢?有一次,他游覽了北固山,觸景生情,即興賦詩,詩中流露出這種建功立業(yè)的抱負,引起同行僧人宗泐的注意。
語文成績好,書法少不了,學書法,推薦<A http://www.zequeka.cn/miniform/type_3.html>易優(yōu)練字</a>
宗泐是南京僧錄司的左善世。僧錄司是管理全國佛事的官署。宗泐在里面任職,結(jié)交頗廣。姚廣孝有意結(jié)識他,邀他一道游覽北固山。北固山位于鎮(zhèn)江北面的長江邊上,是風景勝地和軍事要地。當年在鎮(zhèn)江任知府時,曾登山賦詞,慨嘆“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現(xiàn)在姚廣孝一個出家人也寫詩表達躍躍欲試的情感。宗泐覺得很驚訝,對他說:“這哪里像出家人寫的詩呀!”
姚廣孝笑了笑,默而不答。他心里在說:“出家人和出家人可不一樣,就像當年陳勝和那些傭耕。那些傭耕只知道低頭拉犁,陳勝卻知道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以高翔。”
河南嵩山寺是始建于北魏時期的古寺,鼎鼎大名。姚廣孝前去游觀,想不到卻碰上了當時著名的相士袁珙。袁珙自稱是相面大師袁天綱的后代,相面從不出差錯,所以當時許多達官貴人都奉他為上賓。姚廣孝亦粗通骨相學,且頗為自負,所以雖然遇見了袁珙,卻并未請他給自己相面??稍钜灰姷揭V孝,就覺得此人與眾不同。他攔住姚廣孝,反復端詳了一段時間,說:
易優(yōu)作文投稿、作文評價系統(tǒng),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
“你是哪里來的怪異僧人?三角眼,形如病虎,卻渾身散發(fā)著殺氣。你肯定是一個劉秉忠式的人物!”
姚廣孝對劉秉忠可是太熟悉了,熟悉中還帶著羨慕和企盼。劉秉忠原是一個僧人,后來出山當了的謀士,幫助忽必烈建立了,統(tǒng)一了中國。聽袁珙說自己像劉秉忠,姚廣孝雖表面上不置可否,但心里暗自高興。同時也不得不佩服袁珙眼力非凡,能透過人的外表看到內(nèi)心志意。
他傾心與袁珙相交,結(jié)為密友。可是,縱然自己確實像劉秉忠,那么像忽必烈那樣的藩王又何從得識呢?姚廣孝期盼著這種時機。時機青睞有準備的頭腦。洪武十五年(1382年),姚廣孝結(jié)識了明太祖的第四個兒子燕王朱棣。
這一年八月,明太祖的皇后馬皇后病死了,安葬在南京鐘山南麓的孝陵。母后去世了,兒子們當然要趕來南京服喪送葬。更何況馬皇后生前母儀天下,在皇子和朝臣中有很高的威望。在外地做藩王的皇子們接到訃告后,都迅速趕赴南京來了,其中包括在北平做燕王的朱棣。 作文培訓網(wǎng)站推薦,<a http://www.zequeka.cn>易優(yōu)作文網(wǎng)</a>。
朱元璋共有26個兒子,所有兒子的名字都帶“木”字旁,例如長子叫朱標,四子叫朱棣,其余如朱柏、朱桂,等等。而且由于帝王迷信五行相生,所以朱元璋的子孫以后取名字一律按五行相生的次序排列。木生火,所以朱標的兒子叫,朱棣的兒子叫;火生土,所以朱高熾的兒子叫。依次相傳,一直傳到最后一個帶木字旁的帝王朱由檢(皇帝)。
朱棣于洪武三年被封為燕王,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北平是北方重鎮(zhèn),鎮(zhèn)守朔漠一帶,防御元蒙殘余勢力,所以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而燕王朱棣于皇子中最稱英武,富有文韜武略。
馬皇后的葬禮過后,燕王等幾個藩王余哀未盡,為表示孝心,請求父皇挑選幾個僧人隨他們回藩府,在藩府為馬皇后誦經(jīng)祈福。兒子們孝心可嘉,明太祖當即允準,令僧錄司推薦僧人。僧錄司左善世宗泐負責為燕王挑人選,他想起了在北固山賦詩言志的姚廣孝,就把姚廣孝推薦給了燕王。
作文能力提升,就來易優(yōu)作文,http://www.zequeka.cn
姚廣孝沒有遲疑,跟著燕王去了北平。二人結(jié)識的詳細過程,已不可詳考了。但是民間流傳著一個故事,說的是姚廣孝一見到燕王,就感到他氣度不凡,有帝王之相;燕王一見到姚廣孝,也感到他談吐不俗,有富貴之相。二人一見如故。姚廣孝還私下對燕王說:“如果你讓我跟隨你,我一定奉一頂白帽子給大王戴?!边@話中含有一個猜字的謎語?!巴酢弊值纳线吋觽€“白”字,就成了皇帝的“皇”字。燕王聰慧,想必清楚這話中的含意。
然而這畢竟是個傳說,不一定可靠。其理由是:洪武十五年,皇太子朱標還健在,燕王和姚廣孝在結(jié)識未深的情況下,還不敢露骨地表示奪嗣稱皇。
可是這個傳說亦非無風之浪,它起碼可以說明燕王和姚廣孝言語投機,志趣相合。
47歲的姚廣孝跟著22歲的燕王奔赴北平去了。他的公開身份是誦經(jīng)祈福的僧人,所以燕王不便任命他做官,而讓他在北平慶壽寺當主持。
姚廣孝身穿僧衣,卻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他無心為死人誦經(jīng)祈福,他要幫助活人干一番大事業(yè)。很快,他就成為燕王府的常客、熟客、密客。
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標福薄命淺,沒等到繼位就死去了。65歲的朱元璋很傷心,也很費心:“皇儲是從皇子中另選呢,還是立朱標16歲的兒子朱允?”
姚廣孝和燕王聞此變故,心中的希望頓時變得熾熱起來??磥怼敖o燕王送頂白帽子”并不只是一句笑話,還真有可能變成現(xiàn)實!
為燕王朱棣撐腰打氣,秘密策劃“靖難之役”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朱元璋駕崩?;侍珜O朱允繼位,下詔改明年為建文元年,是為建文帝。
建文帝身邊有兩個親信輔臣,一個是兵部左侍郎齊泰,一個是侍讀學士黃子澄。他倆都清楚,建文帝最大的威脅來自擁兵在外的藩王,所以是削奪藩王的權(quán)勢,以鞏固中央集權(quán)。這一考慮本是正確的,但是建文帝和他的輔臣十分迂闊,缺乏處理現(xiàn)實政治問題的機變和才能,結(jié)果在操作中出現(xiàn)了重大失誤。
既然要削藩,就得選準目標。諸王中燕王勢力最強,所以只要迅速削弱了他,別的藩王也就不制自服了??墒屈S子澄卻迂腐地認為“圖難于其易”,應(yīng)先翦除別的藩王,最后再動燕王。
這種“”的做法,使燕王獲得了充足的準備時間,使姚廣孝覓得了伺機反撲的計策。
燕王也知道建文帝必定要削藩,可是一時之間又拿不定主意,只好靠裝病來避免建文帝的猜忌。但是,隨著周王、湘王、齊王、桂王、岷王或被削去藩號,或廢為庶人,或終身幽禁,或被賜死,燕王“”的感覺一天比一天嚴重,恐懼之下很想舉兵反抗,但又下不了這個決心。要知道,建文帝是名正言順當上皇帝的,自己貿(mào)然起兵反抗朝廷,這可是大逆不道的篡位之舉,能有多少勝算?
姚廣孝敏銳地覺察到燕王的矛盾心情。事已至此,有進無退;退則必然成為建文帝的階下囚。姚廣孝采用了許多計策,極力鼓動燕王立即起兵。
在燕王缺少自信心的情況下,正常的勸說反倒不如巫術(shù)迷信來得有效。姚廣孝調(diào)動了種種奇方異術(shù),千方百計為燕王撐腰打氣。
他學過陰陽術(shù)數(shù)之學,略通占卜。有一次他拿著三枚銅錢,請燕王玩“觀音課”的占卜游戲。燕王剛擲出一枚銅錢,姚廣孝就假裝驚訝跳起來說:“殿下要做皇帝嗎?”燕王欲說還休,馬上制止說:“不得胡說?!钡珡难嗤醯纳袂橹?,姚廣孝已猜出燕王想承認,又不敢承認。另有一次,二人在一起玩對對聯(lián)的游戲。燕王先出上聯(lián):“天寒地凍,水無一點不成(冰)。”姚廣孝略加思索,立即對出下聯(lián):“世亂民貧,王不出頭誰做主。”燕王雖明白姚廣孝的語意,但還是沉吟不語。
光靠自己的力量不夠,姚廣孝又請來“外援”,召相面先生袁珙來北平。他先在燕王面前渲染袁珙的相術(shù)如何靈驗,惹起了燕王的好奇心,同意讓袁珙來為自己相一次。燕王故意穿上衛(wèi)兵的服裝,和其他9個衛(wèi)兵混在一起在酒館飲酒,而后召袁珙進來辨識。姚廣孝早已把燕王的神態(tài)告知了袁珙。袁珙又是察言觀色的老手,自然輕而易舉地就能認出燕王。他走進酒館一看,馬上就跪在燕王面前,說:“殿下怎么這么不自愛,穿著士兵的服裝呢?”燕王給9個衛(wèi)兵使了個眼色。那9個衛(wèi)士故意笑話袁珙,說他認錯了人。但袁珙就是認準了燕王,長跪不起,口口聲聲稱殿下。燕王見袁珙果然神通廣大,便帶他回宮密談。到了宮中,袁珙又仔細端詳了燕王一番,說:“殿下龍行虎步,日角插天,怕不是個太平天子吧?”燕王回答:“近日廷臣屢議削藩,區(qū)區(qū)北平,尚恐難保,還有什么奢望?”袁珙趁勢說道:“殿下已年近40了,一過40,胡須長過了肚臍,就能登上皇位。如果不應(yīng)驗,就請挖去我的雙眼!”燕王十分高興,重賞了袁珙,同時嚴囑不得對外人泄露此事。
袁珙剛走,姚廣孝又請來了另一位朋友金忠。金忠精通《易經(jīng)》,善于卜筮,在北平以占卜為生,生意興隆。人稱之為神人。燕王以生病為名,召金忠前來占卜。金忠巧施手段,使燕王得了一個“鑄印乘軒”的吉卦,并借機發(fā)揮道:“這個卦相貴不可言?!卑凳狙嗤跤刑熳又?,要順應(yīng)天命,切勿坐失良機。
字也猜了,面也相了,卦也算了,種種跡象都表明燕王有望成功。燕王信心大增,向姚廣孝公開表明了心意,決意發(fā)難。二人朝夕聚謀,緊鑼密鼓地準備起兵。
要起兵就要先練兵??墒墙ㄎ牡垡言诒逼窖嗤醺贾昧嗽S多耳目,監(jiān)視燕王的一舉一動。練兵又不是小陣勢,如何能掩人耳目?姚廣孝有的是辦法。他在后苑建了一個大地下室,上面再蓋上房屋,周圍一圈是又高又厚的墻垣,墻根下再埋上大大小小的甕缸。為了不使打造軍器、操練士兵的聲音外泄,他又讓人在后苑養(yǎng)了大群的鵝鴨,用鵝鴨的叫聲來遮掩練兵的聲音。
計劃是相當?shù)闹苊芰?,可謂神不知,鬼不覺。但是日子久了,沒有不透風的墻。建文帝還是得到了可靠的消息:燕王要起兵謀反。在與齊泰、黃子澄二位輔臣商議之后,建文帝詔令北平都指揮張信逮捕燕王。在這個關(guān)鍵時刻,建文帝又犯了一次大錯。他完全可以詔告天下,以私自練兵謀反的罪名公開討伐燕王,占得輿論的優(yōu)勢,而不能隨便派一個大臣去執(zhí)行這個任務(wù)。更何況,建文帝情報不靈,事先根本不知道張信與燕王過從甚密、暗中通氣。
結(jié)果,張信不但不去逮捕燕王,反而把建文帝的密令告訴了燕王。
燕王知道箭已在弦,不得不發(fā),立即召來姚廣孝、金忠等人,密議舉兵。正在談話的時候,突然來了一陣暴風雨,吹落了屋檐上的幾片瓦。燕王以為是不祥之兆,心中很不高興,臉上布滿愁容,流露出的神色。
姚廣孝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風吹瓦落,雖然是突發(fā)的小事,但它有可能左右燕王的情緒,使燕王意志消沉、臨戰(zhàn)退縮,必須設(shè)法巧為解釋,打消燕王的疑慮。姚廣孝的腦子在急速運轉(zhuǎn),搜索一切可以利用的知識。他想起春秋時期的城濮之戰(zhàn)。戰(zhàn)前,懼怕楚成王,做了一個夢。夢中他與楚成王搏斗,楚成王趴在自己身上吸飲他的腦子。夢醒后,晉文公覺得是個噩夢,不禁害怕起來,想退兵。謀士狐偃圓夢說:“這是個吉兆!主公仰面朝天,象征得到上天的幫助;楚王面向地,象征服罪。而且他吸食了主公的腦汁,象征著被主公柔服了。”晉文公聽后,解除了疑懼,率軍迎戰(zhàn),大敗楚軍。
姚廣孝又想起《易經(jīng)》“飛龍在天,從以風雨”的話語,不禁計上心頭,喜滋滋地笑道:“這是上天示瑞,殿下不要不高興啊!”燕王不解,心情煩躁地呵斥道:“疾風暴雨,怎能說是祥瑞?”
姚廣孝不緊不慢地說:“飛龍在天,哪能沒有風雨?這說明殿下是真龍?zhí)熳?,一說舉兵起事,上天馬上就以風雨相從。舊瓦墮地,換住黃屋。這是吉兆,說明殿下很快就要當皇帝了!”
燕王聽了,覺得有理,便轉(zhuǎn)憂為喜,問應(yīng)如何行動。姚廣孝說:殿下的手下,以張玉、朱能二位戰(zhàn)將最為勇敢、忠誠。請立即召來,令他們募集壯士,守衛(wèi)王府,占領(lǐng)北平。然后發(fā)布檄文,以誅齊泰、黃子澄為名,稱自己的軍隊為“靖難軍”,意思是說皇帝受到奸臣的包圍,遭遇大難,燕王是出兵來解難的。
起兵的檄文,是姚廣孝精心撰寫的。為了避免犯上作亂的指責,檄文把起兵的目的說成是“清君側(cè)”,即要除掉奸臣齊泰、黃子澄,而不說是針對建文帝的。
但姚廣孝又告訴燕王,一旦起兵,就不要再承認建文年號,而沿用洪武年號,以顯示燕王與朱元璋的特殊關(guān)系和感情,收攬人心。
一切布置停當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五日,燕王在北平誓師,正式起兵反抗朝廷。
歷時三年之久的靖難之役拉開了戰(zhàn)幕。
堅守北平,為外戰(zhàn)燕王獻錦囊妙計
燕王起兵后,采納姚廣孝的建議,并沒有立即揮軍南下,而是先奪取北平附近的懷來、龍門、上谷、云中等地,鞏固后方,待建文帝北伐軍遠道而來時,再以逸待勞。
建文帝聞聽朱棣叛亂,便祭告太廟,廢朱棣為庶人,詔示天下。同時任命老將耿炳文為征虜大將軍,駙馬都尉李堅、都督寧忠為副將,率兵三十萬北伐。
耿炳文的軍隊抵達河北真定時,燕王決定南下迎擊。臨走時,他囑令世子朱高熾留守北平,由姚廣孝輔佐世子守城。姚廣孝表示,燕王自可放心在外征戰(zhàn),他將誓死守衛(wèi)北平。
燕王領(lǐng)軍連下雄縣、莫州,直趨真定。耿炳文想不到燕王會主動出擊,所以將軍隊分營駐扎在滹沱河南北岸。燕王出奇兵繞到南軍背后攻擊。耿炳文猝不及防,軍營被沖亂,副將李堅、寧忠被俘,降者三千余人。耿炳文逃入真定,閉門固守。燕王攻城不下,返回北平。
建文帝先敗頭陣,十分惱怒。他采納黃子澄的計議,撤回耿炳文,改用曹國公李景隆為大將軍,集結(jié)五十萬大軍北進。
李景隆大軍浩浩蕩蕩北上,兵鋒直指北平。姚廣孝建議,乘南軍尚未到來,燕王可移師東北,潛襲大寧,奪取那里的精兵,再來迎擊南軍。大寧是寧王朱權(quán)的封地,東控遼左,西接宣府,有“帶甲八萬,革車六千”,尤其是朵顏三衛(wèi)騎兵,都驍勇善戰(zhàn)。
燕王依計而行,留世子和姚廣孝守北平,自率主力遠襲大寧。
可是李景隆進軍迅速,很快就越過盧溝橋,直逼北平城下。北平的主力軍都隨燕王去大寧了,城中盡是老弱士兵,形勢十分危急。姚廣孝鎮(zhèn)定自若,勸世子朱高熾說:“兵不在多而在勇。得人心即可固若金湯。應(yīng)關(guān)心百姓,激勵部下。上下齊心,合力防守。”朱高熾非常尊重姚廣孝,便常到居民中問寒問暖,體恤百姓,同時以身作則,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巡視城防,鼓舞士氣。姚廣孝又致信燕王妃徐氏,請她出面感召士兵。這位王妃是明初大將的長女,出身將門,很有威望。在姚廣孝的調(diào)度下,城內(nèi)的老百姓也上城助守,,嚴陣以待。
李景隆以為燕王在外,正可一舉攻下北平,于是督眾猛攻,希圖速戰(zhàn)決戰(zhàn),拿下北平。但姚廣孝和朱高熾率領(lǐng)軍民死守,李景隆攻了十余天仍未能得逞,只好在城門外屯駐,長期圍困。敵強我弱,一般作戰(zhàn)原則是高壘不出,據(jù)城防守。但姚廣孝認為不能拘泥于常規(guī),可伺機主動出擊,騷擾敵軍。他挑選了一些身強力壯的勇士,半夜縋城而出,偷襲敵營。這些夜襲的奇兵機動靈活,這里殺一陣,那里放一把火,攪得敵人不得安寧,令敵人夜里休息不好,白天組織不起強有力的進攻。就這樣,他們用最小的代價來疲擾南軍,收效很大。李景隆攻城攻不下,離城門太近又懼怕夜襲火攻,只好退兵十里稍作休整。
姚廣孝致函燕王,勸他奪占大寧后,火速馳援北平,內(nèi)外夾擊以破南軍。
李景隆經(jīng)過一番休整,,猛攻九門。九門險象環(huán)生,特別是彰義門,幾乎被攻破。姚廣孝督眾死守,危急時刻連婦女兒童也被征發(fā)登城,投擲瓦石御敵。李景隆無奈,派人打造了云梯,準備強行登城。當時正值隆冬,滴水成冰。姚廣孝便命將士連夜提水澆潑城墻。翌日早晨,結(jié)水成冰,城墻溜滑,根本支不起云梯。雙方斗智斗勇,時打時停,相持了一個多月,呈膠著狀態(tài)。
燕王襲占了大寧之后,收編了大寧的精銳部隊,擴充為五軍,命都指揮張玉將中軍,朱能將左軍,李彬?qū)⒂臆?,徐忠將前軍,房忠將后軍。全軍日夜兼程,奔赴北平。
李景隆軍久攻北平不下,人困馬乏,士氣低落。燕軍卻如餓虎撲食,兇悍異常。兩軍交戰(zhàn),南軍大敗,李景隆退返德州。
燕王進入北平,對姚廣孝守城之功倍加贊賞。姚廣孝提議,南軍新敗,我軍可乘勝追擊,力爭盡快攻克南京。
次年四月,燕王率軍南下,與李景隆軍在河北南部展開激烈的大廝殺,南軍一度稍占優(yōu)勢。燕王派人向姚廣孝問計,姚廣孝說應(yīng)改變戰(zhàn)略,發(fā)揮騎兵優(yōu)勢。燕王便令騎兵分數(shù)路突擊南軍大營,又乘風縱火,燒敵營帳,大敗南軍。李景隆倉皇放棄德州,逃往濟南。燕王招降逃散的南軍,一路追殺,攻入德州。李景隆所屬幾十萬大軍土崩瓦解。
燕王馬不停蹄,五月中旬,自德州打到濟南,在城下又大敗李景隆殘部。李景隆單騎遁走,逃歸南京。燕王指揮十萬軍隊圍定濟南,志在必得。因為濟南是戰(zhàn)略要地,占領(lǐng)濟南,就能切斷南北交通,進可南下攻取南京,退可劃黃河而割據(jù)。
鎮(zhèn)守濟南的是山東參政鐵鉉。鐵鉉為人廉潔強直,曾得到過明太祖的褒獎。他忠于建文帝,收集潰散的士兵,與諸將歃血結(jié)盟,慷慨泣涕,誓死堅守濟南。
燕王連戰(zhàn)連捷,沒有把濟南放在眼里,一上來就采用人海戰(zhàn)術(shù),晝夜猛攻。但鐵鉉善撫士卒,拼死抵抗,并在夜間派出少數(shù)人馬焚毀燕軍攻城的云梯等器具,連挫強敵。燕王下令決水灌城。鐵鉉見情勢危險,便設(shè)計詐降,誘燕王入城,暗中在城門上邊放置一塊大鐵板,準備等燕王入城時將其砸死。燕王不知是計,僅率少量士兵入城。剛進城門,因城門樓上的士兵放鐵板稍早了一會兒,鐵板落下,砸碎了馬頭。燕王驚墮下馬,換馬而逃,勉強沖過吊橋,撿回了一條性命。
遭此驚嚇,燕王惱羞成怒,督兵強攻,連續(xù)用火炮轟擊城墻。城墻岌岌可危。鐵鉉又想了一計,在城墻上懸掛出一方神牌,上寫“太祖高皇帝之靈”七字。太祖是燕王的父皇,燕軍哪里還敢再開炮?燕王無奈,只得繼續(xù)采取人海戰(zhàn)術(shù)。鐵鉉并不消極防御,也學習姚廣孝守北平對付李景隆的辦法,不斷派出小分隊夜里出城騷擾燕軍。
從五月到八月,一連三個月,燕王始終不能攻克濟南。雖然明知兵法說攻城是下策,“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但以十萬之眾竟拿不下一個小小的濟南城,叫燕王臉面往哪里放?攻又攻不下,撤又怕丟面子,燕王憤急無計,進退兩難。
姚廣孝人在北平,卻時刻關(guān)注著前線的局勢。他理解燕王的心理,更擔心建文帝派軍隊迂回北進,切斷燕王的退路,于是急忙修書一封,進諫道:“頓兵堅城,師老且殆,不如班師北返,容圖后舉。”
燕王閱信后,幡然醒悟;而聽從謀士的建議,也算是有了撤軍的理由,于是撤圍北去。
撤至東昌,又被建文帝將領(lǐng)盛庸攔擊,吃了大敗仗,死了二三萬士兵,還折了大將張玉。經(jīng)歷了這次重創(chuàng),燕王銳氣大挫,信心動搖,意欲妥協(xié)。姚廣孝極力慰勸燕王,說勝敗乃兵家常事,不能因一次失利而灰心喪氣。為了增加說服力,他又拾起了他的拆字術(shù),說:“臣以前曾說過師出必勝,但費兩日。兩日就是東昌的‘昌’字?,F(xiàn)在東昌遭敗,已成過去,今后必獲全勝?!?
姚廣孝過去策劃的許多計謀都一一實現(xiàn)了,所以燕王對他的話幾乎達到迷信的程度?,F(xiàn)在聽到他這樣說,燕王又有了信心,召集兵馬,準備來年再舉。
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當燕王再次揮師南下時,姚廣孝為他規(guī)劃了一個全新的戰(zhàn)略:避開河北、山東的強敵,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直指南京,然后以皇帝的身份號令天下,天下便可傳檄而定。
這是個相當聰明的策略。燕軍多是騎兵,機動性洋奴網(wǎng)強,便于長途奔襲;而南軍多積聚在河北、山東的一些城鎮(zhèn),南京后防空虛。如果避亢搗虛,不在一城一地上與南軍糾纏,而大膽展開縱深攻擊,極有可能像一把利刃一樣直插南京。一旦攻陷南京,就取得了正統(tǒng)地位。因為燕王與建文帝,一個是太祖的兒子,一個是太祖的孫子,都是太祖的后代。誰登基當了皇帝,老百姓就服從誰,其中沒有是非曲直的問題。
燕王深以為是,率軍以最快的速度從河北衡水通過館陶、東阿、汶上南下,避開了鐵鉉把守的濟南,奪取沛縣,甩開前來圍堵的南軍,殺入安徽境內(nèi),連下宿州、蕭縣、臨淮關(guān)。
四月底、五月初,當燕軍進至齊眉山時,遭到南軍的殊死抗阻。燕軍潰散,李斌、王真、陳文等將領(lǐng)戰(zhàn)死。燕王退走數(shù)十里,才得以安營歇息。
時值盛夏,陰雨連綿,天氣濕熱,燕軍多是北方人,不習慣這種天氣,紛紛勸燕王回軍。燕王不愿退兵,又怕士兵嘩變,一連幾天衣不解甲,夜不安寢。
恰好在這關(guān)鍵時刻,姚廣孝送來一封信,獻上“錦囊妙計”:“此次不同于圍攻濟南,千萬不能后撤;應(yīng)迅速整兵挺進,置之死地而后生,不惜一切代價拿下南京。”
大將朱能、鄭亨亦贊同姚廣孝的意見。燕王便抖擻精神,整軍繼續(xù)南下,進逼揚州,再克高郵、泰興,從瓜洲渡江,進入南京。
建文帝見大勢已去,便在王宮縱火,乘亂逃亡,不知所終。
靖難之役降下了帷幕。燕王朱棣登基稱帝,改元“永樂”,是為明成祖。
成祖即位,論功名列第一
成祖當了皇帝,來不及撣去身上的征塵,便開始雙管齊下的行動:一邊血腥鎮(zhèn)壓反對派,一邊慷慨地大封功臣。
姚廣孝雖未親臨戰(zhàn)陣攻城略地,但之中,取勝于千里之外,功績堪比漢代的與,所以成祖毫不猶豫地把他列為第一功臣。那些浴血奮戰(zhàn)的武將也對姚廣孝極為佩服,甘居其后。
既然是第一功臣,自然要大加封賞。但姚廣孝堅辭不受,只接受了一個僧錄司左善司的僧官。他對成祖說:“當年若沒有僧錄司左善司宗泐的推薦,就沒有我今天;自己接受這個僧官,權(quán)作紀念吧!至于其他正式的官號,也就不必了;自己住慣了禪寺,不愿住在官府里,一切仍舊照常,一如既往吧!”
成祖覺得過意不去,要他蓄發(fā)還俗。他堅持不肯。成祖所賜予的豪華宅第,他也推辭不要。成祖沒有辦法,就以他上了年紀需要人照顧為由,送給他兩個漂亮的宮女。姚廣孝推托不過,便采用“冷凍擱置”的辦法,既不趕宮女走,也從不接近她們。日子久了,那兩個宮女自感無趣,便又返回了宮中。
姚廣孝知道,自己雖助成祖做了件大事,但在正統(tǒng)的士大夫眼里,這是篡逆行為,搞的是陰謀詭計。有一次,他去拜訪舊友王賓,王賓竟閉門不見;他去看望自己的同母姐姐,姐姐也不讓他進門。這使他很傷心,也受到很大感觸?,F(xiàn)在天下已定,必須收斂殺氣,倡行仁政,改變?nèi)藗儗λ统勺娴挠∠?。
可是成祖初入南京,暴怒不已,對建文帝的舊臣大開殺戒,殺了齊泰、黃子澄、鐵鉉和戶部侍郎卓敬、禮部尚書陳迪等多人,其中對文學博士方孝孺的殺戮最為慘毒,誅滅十族。
姚廣孝感到不能再聽任成祖這樣殺戮下去了。他進朝議事,密勸成祖道:“建文帝的鐵桿大臣已經(jīng)誅殺殆盡了,對其他舊臣,要安撫、說服,都可繼續(xù)任用。再說,建文帝在位只四年,其臣僚絕大多數(shù)是太祖選拔的。成祖繼承的是太祖的基業(yè),完全可以順理成章地任用他們。奪天下容易,治天下難。殺人太多,就會失掉民心,甚至會引起動蕩,留下隱患?!?
成祖聞言醒悟,停止了對建文舊臣的清算和誅殺。為了表示誠意,他還有意重用建文舊臣,成立內(nèi)閣時,讓解縉等七人當了內(nèi)閣大學士。
姚廣孝還建議,封賞不能只給大臣、將領(lǐng),也必須照顧到有功的普通百姓。靖難之役時,北平、保定、通州等地的百姓協(xié)助燕軍守城,提供后勤保障,功不可沒。成祖欣然采納,分級對百姓進行賞賜。像當年在保定搬運過磚石的婦女,即每人賞鈔百貫、絹一匹、棉花三斤。賞賜雖不豐厚,但老百姓感到皇帝沒有忘記他們,心里很是高興。
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做出兩大決策。一是改北平為北京,大規(guī)模營建宮殿,準備把首都由南京遷往北京。二是命文臣整理歷代文獻典籍,編修大型類書《永樂大典》。
最初領(lǐng)銜編修《永樂大典》的是侍讀學士解縉。解縉的工作速度很快,第二年就編成了。成祖看后,嫌太簡略,改派姚廣孝總領(lǐng)其事,任命他為資善大夫、太子少師,協(xié)同解縉和刑部侍郎劉季篪等重修。姚廣孝動員了大批文人擔當書寫任務(wù),參加者共有三千余人,史稱“三千文士修大典”。到永樂六年冬天,全書編成,收存歷代重要典籍多達七八千種,共二萬二千九百三十七卷,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約三億七千萬字。姚廣孝做了一件意義重大的文化事業(yè),贏得了許多贊譽。
北京雖然尚在修建過程中,但成祖留太子朱高熾在南京監(jiān)國,自己則常住北京。晚年的姚廣孝隨居北京,仍住在熟悉的慶壽寺中。
永樂十六年,姚廣孝84歲了,體弱多病,再不能上朝覲見成祖。成祖便常來寺中看望他。某一天,成祖來到寺中,賜給他一個純金的唾壺。姚廣孝叩謝之后,請求說:“臣恐不久于人世,別無牽掛,唯有一事相求?!背勺嫖拷饬藥拙?,問有何事相求。姚廣孝說:“僧人溥洽關(guān)押獄中已多年了,請皇上放了他?!?
溥洽是建文帝的主錄僧。成祖攻入南京時,宮中火起,建文帝下落不明。人們傳說是溥洽幫助建文帝偽裝為僧人逃走了。雖沒有證據(jù),但成祖還是找了個借口把溥洽逮捕下獄,一關(guān)就是十多年。由于這個原因,沒人敢請求開釋溥洽?,F(xiàn)在,生命垂危的姚廣孝提出了這個請求,成祖怎能不答應(yīng)呢?他立即傳令釋放了溥洽。
溥洽釋放不久,別無所求的姚廣孝就大化歸天了。成祖極為哀痛,命禮部和僧錄司為他隆重治喪,以僧禮安葬,并停止視朝兩天;賜葬于房山縣之北,謚為“恭靖”。
歷史上的姚廣孝有諸多怪處。他生自醫(yī)家,卻偏愛謀略;他不為生活所迫,卻自幼出家;他既入空門,卻熱心政治;他不輔洪武、建文,卻偏助燕王;他未受十年寒窗苦,卻主編《永樂大典》。他無書不精,無物不曉,每言必中,算無遺策……這位披著袈裟的政治家在明初的風云際會中以其卓著功勛而留名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