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洲av一区二区久久,亚洲乱亚洲乱妇22p,亚洲av成人片色在线观看,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播放,亚洲av无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素養(yǎng) > 作文素材
網(wǎng)頁轉(zhuǎn)word

(宋朝歷史)歷法在宋朝對外交往中的作用


來源:內(nèi)部資料  糾錯

Word格式下載

全文5300字


  前 言
  自公元 960 年趙匡胤發(fā)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至公元 1279 年元滅南宋,宋王朝曾經(jīng)長期與多個政權并存,它們圍繞各自不同的利益展開了相當頻繁的外交活動。對此已有不少學者進行了詳細的探討, 這些探討促進了人們對當時這些政權之間復雜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關系的了解和認識。 一、頒賜歷法 實行宗主統(tǒng)治的象征 歷法在古代的政治活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奉誰家正朔從來就是表明政治態(tài)度的大是大非問題。一個政權如果接受了另一個政權所頒行的歷法,就意味著臣服于該政權。宋在與南唐、大理、交趾等地方政權的交往中都把頒賜歷法作為實行宗主統(tǒng)治的一種重要象征。 宋朝建立后在采取一系列統(tǒng)治措施加強皇權的同時,也著手繼續(xù)進行周世宗未竟的統(tǒng)一事業(yè)。南唐與宋僅一江之隔,在宋朝建立之初即表示臣服以期保留割據(jù)政權。建隆二年(961)中主李景死于南昌,子李煜遣中書侍郎馮謐入宋請求承襲國主之位,在得到宋太祖的許可后,遂于金陵繼位。建隆三年(962),宋開始在南唐頒布歷法,《十國春秋》卷十六記載:(建隆三年)十一月,遣水部侍郎顧彝入貢與宋。壬午,宋頒建隆四年歷 ?!独m(xù)資治通鑒》卷二也載: (建隆三年十一月)壬午,始頒歷于南唐 。 宋向南唐頒歷,是實施對南唐進行宗主統(tǒng)治的象征。實際上,南唐在后周時,雖已表示臣服,《十國春秋》卷十六載: (中興元年)夏五月,下令去帝號,稱國主,去交泰年號,稱顯德五年 ,但這種臣服是有保留的,因為它雖然對外稱顯德五年,但在本國卻仍舊稱其中興年號。《十國春秋》卷十六注引《唐馀傳記》云: 聘獻于周,用其顯德年號,在本國則仍舊稱 。是以清吳任臣在撰寫《十國春秋》時注言: 疑周、宋革命,南唐或仍本國舊稱 。 由此可見,宋建國之初改元建隆,南唐國內(nèi)并沒有用宋的建隆年號。因此,宋為了體現(xiàn)其宗主國地位,遂正式為其頒歷。故我們說宋的這一頒歷之舉,是加強對南唐進行宗主統(tǒng)治的象征。 但這種宗主統(tǒng)治畢竟是象征性的,并非真正的統(tǒng)治,所以,盡管南唐后主李煜為了求得茍安以保持割據(jù)現(xiàn)狀,不僅從建隆四年就開始正式采用北宋的歷法,奉其正朔,并且在此之后,還加倍進貢,甚至改國號為江南,可是宋消滅南唐統(tǒng)一南北的雄心卻并沒有因此而改變。開寶七年(974),宋太祖趙匡胤以李煜不奉詔入朝為借口,派大將曹彬、潘美等率兵討伐江南,并于開寶八年(975)十一月攻破了金陵城,平滅南唐。開寶九年(975)春,曹彬帶著俘獲的李煜等 45 人回朝上獻,并擬了一份聲討李煜的罪狀 《平江南露布》,不料宋太祖卻以南唐在奉正朔方面一貫表現(xiàn)較好,詔令有司不予宣布?!妒畤呵铩肪硎哂涊d: 明年(開寶九年)春,乙亥,曹彬上《平江南露布》,宋太祖御明德樓,以江南常奉正朔,詔有司勿宣《露布》,止令國主等白衣紗帽至樓下待罪。詔并釋之。賜赍有差 ??梢?,不論頒賜歷法在實際統(tǒng)治中會收到怎樣的效果,它象征統(tǒng)治的政治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與短暫的南唐相比,宋與大理政權交往的時間要長得多,但是宋在處理與大理的關系上卻比較謹慎。北宋統(tǒng)治者錯誤地總結(jié)了唐與南詔關系的教訓,采取了消極的對外政策,著名的宋揮玉斧的典故就是明證,乾德三年 (965年),就在后蜀被平定不久,王全斌欲乘勢取云南,乃以地圖進獻,太祖趙匡胤鑒唐天寶之禍起于南詔,以玉斧劃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吾有也'。 這就是宋揮玉斧典故的由來。有人認為 宋揮玉斧 是后人的編造,但這一史實在宋代已廣為人知,并在朝廷評議時多被援引。紹興六年 (1136年),翰林學士朱震說:按大理國,本唐南詔,大中、咸通間,入成都、犯邕管,召兵東方,天下騷動。藝祖皇帝鑒唐之禍,乃棄越諸郡,以大渡河為界,欲寇不能,欲臣不得,最得御戎之上策。 又如:紹興二十六年 (1156 年),高宗對輔臣說:蠻夷桀黠,從古而然。唐以前屢被侵擾,入川屬,自太祖兵威撫定,以大渡河為界,由是不敢猖獗。 這些證據(jù)都說明,宋在建國之初在處理與大理政權的關系上確實采取了消極的政策,在北宋統(tǒng)治集團看來,大理是南詔的繼續(xù),如果處理不好與它的關系就會重蹈唐的覆轍。因此,在北宋建國后的相當一段時間內(nèi),雙方雖有往來,大理國也遣使入貢,但一直沒有進行正式的冊封。 宋徽宗立,大理與宋之關系有了飛躍。崇寧二年 (1103) ,大理國主段正淳遣高泰運奉表入宋,求經(jīng)籍,得六十九家、藥書六十二部。段正淳死,子段正嚴立,與權臣高量成謀求歸宋。廣州觀察使黃璘得報,轉(zhuǎn)奏朝廷,稱:南詔大理國慕義懷徠,愿為臣妾,欲聽其入貢?;兆谠t黃璘置局賓州, 凡有奏請,皆俟進止。于是,政和六年 (1116) ,段正嚴即 遣進奉使天駟彥賁李紫、副使坦綽李伯祥等使宋,隨攜貢馬三百八十匹及麝香、牛黃、細氈、碧玕山諸物,外攜樂人一隊。宋徽宗詔黃璘與廣東轉(zhuǎn)運副使徐惕相偕入京。其所經(jīng)行,令監(jiān)司一人主之?!端问?徽宗本記》所載 是歲, 高麗、占城、大食、真臘、大理、夏國入貢 ,即指此事。次年二月,李紫琮等人到達宋都汴京,受到了宋朝政府的熱情款待,其所獻樂人尤其深得徽宗喜愛。宋朝政府即正式冊封大理國主段正嚴 (即段和譽) 為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云南節(jié)度使、上柱國、大理國王。為示鄭重,宋遣儒臣鐘震、黃漸為冊封使,前往大理進行冊封,同時頒賜宋行日歷一冊。這標志著大理與宋臣屬關系首次正式確定,故于宋于大理都是一件大事。而頒賜歷法,確實是宋對其確立宗主國地位的象征,正是因為宋統(tǒng)治者非常在意這種象征的政治意義,政和八年宋科舉會試詞科的題目才會是:代云南節(jié)度使大理國王謝賜歷日表。 由于歷法具有十分濃厚的政治色彩,頒賜歷日的及時性就顯得非常重要。南宋初年,一般頒賜歷日都在歲末進行,不過由于古代交通工具的相對落后,在交通不便的邊遠地區(qū)如交趾等國歲首常常不能收到新歷?!端螘嫺濉仿毠偃恢哂涊d: (紹興三年)提點廣南東路轉(zhuǎn)運判官章佶言:國家歲頒歷日以賜群臣,外及監(jiān)司郡守。唯嶺外遐遠郵傳稽雍,每歲賜歷及降下歷日樣常是春深方到,歲初數(shù)日莫知晦朔之辨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朝廷下令提前頒賜。風云之武魂傳說sf《宋會要輯稿》職官 三十一之七記載:(紹興)三年正月二十三日詔:今后歷日須管于十月上旬頒降了當。這樣就能保證新年伊始,邊遠的臣屬之國及地方政權用上新歷。 二、改易歷法 統(tǒng)治關系變化的象征 正是由于頒賜歷法是實行宗主統(tǒng)治的象征,如果一個政權要擺脫另一個政權的統(tǒng)治,它也必然要制定出自己的歷法以示政治獨立;相反,如果一個政權要臣服于另一個政權,歷法也要改易成該政權的歷法以示臣服。在宋與西夏的交往關系中,我們能清楚地看到這一點。 北宋剛建立時,同夏拓拔政權曾一度保持較為友好的關系。宋太宗即位后,試圖消滅夏政權,結(jié)果適得其反,不僅沒有達到目的,反使雙方關系惡化,干戈不斷。直至李德明統(tǒng)治時期,雙方關系才有所改善。景德三年(1006),宋夏簽訂景德和約,(宋朝歷史 www.lishixinzhi.com)授德明為定南軍節(jié)度使,確定了西夏的附屬地位。第二年 (1007) ,李德明便遣使向宋朝請歷,真宗以新歷并冬服賜之。有學者認為,內(nèi)遷定居以后,隨著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日益發(fā)展,歷法對黨項羌人顯得愈來愈重要了,李德明是在這種情況下,才遣使向宋朝請歷的。筆者認為,此次頒賜歷法,在宋而言,它是對夏實行宗主統(tǒng)治的一種象征,在夏而言,它是仿效漢制積極準備建國的一項重要舉措,而不在于滿足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日益發(fā)展實際的需要。湯開建曾撰文指出,德明本人精通天文學,善觀星象,西夏的天文機構(gòu)可能始建于他統(tǒng)治時期。這一推測是合乎道理的,僅從滿足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需要而言,西夏政權完全可以自行編制出所需要的歷法來。李德明的遣使請歷舉措,實際上是利用頒歷權所具有的政治上的象征意義,而對宋朝表示出來的一種姿態(tài),具有明顯的政治意義。 明道元年( 1032 )十月,元昊在興州繼承了夏國王位,之后便不斷制造事端,圖謀獨立。經(jīng)過一系列的準備,大慶三年(宋景佑五年, 1038 年),元昊于興慶正式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國號大夏(史稱西夏)。而元昊表明自己在政治上獨立的一項重要舉措就是重新頒歷?!段飨臅隆肪硎擞涊d: 囊霄(元昊)稱帝,自為歷日,行于國中 。同年,夏遣使告知宋朝,激起了宋統(tǒng)治者的極大憤慨,雙方關系逐漸惡化,至康定元年( 1040 )終于爆發(fā)了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宋三戰(zhàn)皆敗,謀求和談,西夏因國力不濟,難以維持長期的戰(zhàn)爭,也愿意彌兵。經(jīng)過多次談判,終于在慶歷四年( 1044 )簽訂了慶歷和約,規(guī)定元昊稱夏國主,向宋稱臣,奉正朔,改所賜敕書為詔而不名。許自置官署 ?!队窈!肪硎涊d: 慶歷元年( 1041 )十二月丁丑,司天監(jiān)上所修《崇天萬年歷》。行之。五年( 1045 )十月辛未,始頒歷于夏國。從以上史料我們不難看出,元昊自己編制的歷法在夏國內(nèi)只用了七年左右時間,隨著和約的簽訂,宋夏名義上的君臣關系的確立。宋必然要向夏頒賜歷法,以示宗主地位。 以后的一百多年中,夏一直奉宋朝的正朔。到夏正德六年 (1132) ,宋高宗因李干順附金久,不復頒賜。自是,(西夏)不行中國歷。也就是說,由于宋夏的君臣關系不復存在,頒賜歷法于理不通,所以宋統(tǒng)治者才下令:夏國歷日自今更不頒賜,從形式上終結(jié)了雙方的關系。 三、歷法之爭 皇權地位的正統(tǒng)之爭 中國古代帝王篤信天命,認為自己的權力是上天賦予的,代表上天統(tǒng)治天下的蒼生。宋代也是如此,盡管宋并沒有完全統(tǒng)一中國,統(tǒng)治者卻始終認為自己的政權才是正統(tǒng)的,提出 天無二日,人無二主。 宋之為宋,受之有天,不可改也 。并且在對外交往中千方百計維護自己的正統(tǒng)地位。頒賜歷法既然是代表天意統(tǒng)治人民的一種重要象征,在多個政權并存的宋代,即使那些本不知晦朔的周邊少數(shù)民族政權,也開始置局司天,并借助頒歷粉飾自己,以示皇權之正統(tǒng)。宋與遼、金作為對峙的政權,在交往中就曾因為歷法而發(fā)生過爭執(zhí)。 遼是以契丹族為主體建立起來的政權,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在開疆拓土的過程中,不斷吸收漢族文化制度,向封建制過渡。他在公元 916 年登上皇帝寶座時,遼并沒有天文機構(gòu),直到 947 年遼太宗滅后晉、改契丹國號為遼時才開始設立。《續(xù)資治通鑒》卷二記載: 及太宗滅晉入汴,收百司、僚屬、技藝、歷象遷于中京,遼始有歷 。天文機構(gòu)的設立標志著封建統(tǒng)治機構(gòu)趨于完善。北宋建立后,遼宋間曾有過兩次和盟:第一次和盟在開寶七年 (974) ,遼致書與宋通好,次年北宋以尊主姿態(tài)與之交往。后來宋試圖收復燕云十六州,雙方發(fā)生戰(zhàn)爭,宋軍多次戰(zhàn)敗,被迫采取守勢,終于在景德元年 (1004) 年簽訂了澶淵之盟,從此雙方關系趨于穩(wěn)定,之后雙方開始互派使節(jié),往來不絕,呈現(xiàn)出一派和好的升平景象。當然這種表面的友好背后也有著尖銳的政治對抗,這種對抗也體現(xiàn)在天文歷法方面,蘇頌使遼時圍繞歷法所發(fā)生的爭執(zhí),就是較為典型的事例。 熙寧十年(1077)年八月,蘇頌被任命為賀遼主生辰國信使,奉命使遼。時恰逢冬至日,由于宋、遼歷法不同,雙方就究竟應該在那一日舉行慶賀儀式展開了激烈爭論。宋人葉夢得《石林燕語》卷三記載: 契丹歷法與本朝素差一日。熙寧中,蘇子容奉使賀生辰,適遇冬至,本朝先契丹一日。使副欲為慶,而契丹館伴官不受。子容徐曰: 歷家遲速不同,不能無小異。既不能一,各依其日為節(jié)致慶可也 。契丹不能奪,遂從之。歸奏,神宗嘉曰: 此事難處,無逾于此 。其后奉使者或不知此,遇朔日有不同,至更相推謁而不受,非國禮也 ?!端问?列傳九十九》也記載: (蘇頌)使契丹,遇冬至,其國歷后宋一日。北人問孰為是,頌曰: 歷家算術小異,遲速不同,如亥時節(jié)氣交,猶是今夕,若逾數(shù)刻,則屬子時,為明日矣?;蛳然蚝?,各從其歷可也 。北人以為然。使還以奏,神宗嘉曰: 朕嘗思之,此最難處,卿所對殊善 。為什么神宗認為此事最難處理?原因在于:與大理、西夏等臣屬之國不同,遼是與宋平起平坐的政權,而北宋在與遼交往中一般是低姿態(tài)的。如果說己方的歷法正確而對方的歷法錯誤,就必然會引起紛爭。根據(jù)君權神授的認識,雙方都是各自的合法代表,歷法是萬萬錯不得的。故有差別的原因從技術角度不難回答,難就難在怎樣避免外交中的尷尬局面。蘇頌的回答,從技術角度言之成理, 各從其歷 的折中方案也能為對方所接受,避免了外交中的尷尬局面,所以才得到神宗的贊許。 雖然當面沒爭高下,蘇頌使遼歸來后,宋統(tǒng)治者還是命司天監(jiān)從技術角度考校個是非究竟?!队窈!肪硎涊d: 元豐元年(1078)十二月辛丑朔,詔提舉司天監(jiān)集歷官考算遼、高麗、日本國歷與奉元歷同異??夹5慕Y(jié)果是,各國的歷法有相同之處,但也有差別?!哆|史 歷象志下》記載: 宋元豐元年十二月,詔司天監(jiān)考遼及高麗、日本國歷與奉元歷同異。遼已未歲朔與宣明歷合,日本戊午歲與遼歷相近,高麗戊午年朔與奉元歷合,氣有不同。戊午遼太康四年,已未五年也,當遼宋之世,兩國司天固相參考矣 。仔細分析以上史料,不難看出遼宋雙方都把頒制歷法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來做,而雙方交往中的歷法之爭,表明了 君權神授 的觀念已深入人心,這樣就促使雙方不斷改進歷法,以求最大限度的與實際天象相符,以示皇權之正統(tǒng)。這種做法的出發(fā)點是荒唐的,但在客觀上卻有利于古代天文學的發(fā)展。 宋金交往中也有類似的情況。金建國前缺乏天文歷法知識,到昭祖石魯時仍 不知歲月晦朔 。后來,隨著反遼斗爭的不斷勝利,逐漸獲得了一些天文歷法知識, 1115 年阿骨打即帝位,改國號為金,并仿宋制設置了天文機構(gòu)。1126年底金滅北宋,將許多天文儀器一同掠往北方,在金都建起規(guī)模龐大的司天臺安放這些儀器,更加注重天文,其目的也在于顯示自己的正統(tǒng)地位。南宋建立后,懾于金的強大威脅,遂奉表稱臣,后雖改奉表為國書,改稱臣為侄,但對外交往中依然處于受屈辱的地位。宋不甘于這種屈辱地位,但在軍事實力上又處于弱勢,只好在交往過程中,圍繞著交往禮儀與對方進行抗爭,這種抗爭在歷法方面也有所體現(xiàn)。 《宋史 律歷志》記載: (淳熙)五年,金遣使來朝,賀會慶節(jié),妄稱其國歷九月庚寅晦為乙丑晦。接伴使檢詳邱崇辨之,使者辭窮,于是朝廷益重歷事 。應該說這里的記述有不妥之處,既然宋、金使用各不相同的歷法,之間有差是合乎邏輯的,接伴官之所以要與使者辯論,實質(zhì)上不過是為了挽回面子而已。 朝廷益重歷事 更說明,歷法在當時的政治交往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其實,宋的歷法精度未必就超過金,歷法有差失的很可能是宋方,《玉海》卷十記載: (淳熙)五年推九月庚寅晦,而北使來賀會慶節(jié)者乃乙丑晦,實小盡也,蓋荊大聲妄改甲午年十二月為大盡,故后天一日也 。也就是說,這是因為宋的制歷者自己的失誤而引起的差誤。而宋之所以犯這樣的錯誤,大概是因為缺乏比較精密的觀測儀器及精通歷術的專業(yè)人員的緣故。無論如何,此事表明了歷法與王權的密切聯(lián)系以及在政治交往中的重要意義。 后話 總之,歷法在當時的國家交往中扮演了不同角色:頒賜歷法,是實行宗主統(tǒng)治的象征;改易歷法,意味著政權之間關系的變化;歷法之爭,實質(zhì)上是皇權地位的正統(tǒng)之爭。它從一個側(cè)面說明了歷法在古代社會中的具有特殊的政治功能,它與皇權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宋朝歷史)歷法在宋朝對外交往中的作用》添加時間:2025-05-16;更新時間:2025-06-25



    2025-05-16-1037960
投訴與建議
此頁面存在的問題*
違法違規(guī)
知識錯誤
抄襲他人
其他原因
問題描述*
聯(lián)系方式*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