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歷史)斧聲燭影:太宗繼位之謎
來源:內(nèi)部資料
糾錯
太宗趙炅太平興國元年——至道三年
太宗本名匡義,后因避其兄太祖諱改名光義,即位后改名炅(jiǒnɡ)。在其兄弟中,除去早夭者,太宗排行居中,比太祖小12歲,比秦王太宗像趙廷美大8歲。22歲時,參與陳橋兵變,擁立其兄為帝,曾參與太祖統(tǒng)一四方的大業(yè)。太祖駕崩,38歲的登極為帝,是為太宗,在位共22年,59歲去世,是宋朝的第二個君主。
太宗即位后,繼續(xù)進行始于后周世宗時的統(tǒng)一事業(yè),鼓勵墾荒,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擴大科舉取士規(guī)模,編纂大型類書,設(shè)考課院、審官院,加強對官員的考察與選拔,進一步限制節(jié)度使權(quán)力,力圖改變武人當政的局面,確立文官政治。這些措施順應(yīng)了歷史潮流,為宋朝的穩(wěn)定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因為急功好利,幾次北伐攻遼都受挫,太宗轉(zhuǎn)而執(zhí)行守內(nèi)虛外的政策。晚年政治大計循規(guī)蹈矩,使宋朝漸漸形成了“積貧積弱”的局面,給宋代社會的發(fā)展也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要想全面了解太宗一朝的施政措施,還得從他的繼位說起。按照封建王朝的嫡長子繼承制度,趙光義根本是與大宋皇位無緣的,但最后卻是他繼承了他哥哥的遺產(chǎn)。這一特殊的繼承結(jié)果對太宗朝的政治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此點甚至在太宗個人的性格、生活上都有所反映。
斧聲燭影:太宗繼位之謎
汴京午門石獅開寶九年(976)十月十九日夜,宋朝的締造者太祖忽然駕崩,年僅50歲。二十一日,晉王趙光義即位,這就是太宗。太祖英年而逝,太宗繼位又不合情理,于是引出一段千古之謎。
十九日夜,大雪飛揚,太祖命人召時任開封府尹的晉王光義入宮。光義入宮后,太祖屏退左右,與光義酌酒對飲,商議國家大事。室外的宮女和宦官在燭影搖晃中,遠遠地看到光義時而離席,擺手后退,似在躲避和謝絕什么,又見太祖手持玉斧戳地,“嚓嚓”斧聲清晰可聞。與此同時,這些宮女和宦官還聽到太祖大聲喊:“好為之,好為之?!眱扇孙嬀浦辽钜?,光義便告辭出來,太祖解衣就寢。
然而,到了凌晨,太祖就駕崩了。得知太祖去世,宋皇后立即命宦官王繼恩去召皇子德芳入宮。然而,王繼恩卻去開封府請光義,而光義也早已安排精于醫(yī)術(shù)的心腹程德玄在開封府門外等候。程德玄宣稱前夜二鼓時分,有人喚他出來,說是晉王召見,然他出門一看并無人,因擔心晉王有病,便前來探視。二人叩門入府去見光義,光義得知召見,卻滿臉訝異,猶豫不肯前往,還說他應(yīng)當與家人商議一下。王繼恩催促說:“時間久了,恐怕被別人搶先了?!比吮忝爸L雪趕往宮中。到皇宮殿外時,王繼恩請光義在外稍候,自己去通報,程德玄卻主張直接進去,不用等候,便與光義闖入殿內(nèi)。
宋皇后得知王繼恩回來,便問:“德芳來了嗎?”王繼恩卻說:“晉王到了?!彼位屎笠灰姽饬x,滿臉愕然,但她位主中宮,亦曉政事,心知不妙,便哭喊道:“我們母子性命都托付于官家了?!惫偌沂菍实鄣姆Q呼,她這樣喊光義,就是承認光義做皇帝了,趙光義也傷心流淚說:“共保富貴,不用擔心?!庇谑?,趙光義便登極為帝。
太祖之死,蹊蹺離奇,但太宗搶在德芳之前登極卻是事實。太宗的繼位也就留下了許多令人不解的疑團,因此,歷來便有太宗毒死太祖之說。太祖本人身體健康,從他生病到死亡,只有短短兩三天,可知太祖是猝死的,而光義似乎知道太祖的死期,不然他不會讓親信程德玄在府外等候。
太祖不明不白地死后,太宗為了顯示其即位的合法性,便拋出了其母杜太后遺命的說法,即所謂的“金匱之盟”。杜太后臨終之際,召趙普入宮記錄遺命,據(jù)說當時太祖也在場。杜太后問太祖何以能得天下,太祖說是祖宗和太后的恩德與福蔭,太后卻說:“你想錯了,若非周世宗傳位幼子,使得主少國疑,你怎能取得天下?你當吸取教訓,他日帝位先傳光義,光義再傳光美,光美傳于德昭,如此,則國有長君,乃是社稷之幸。”太祖泣拜接受教訓。杜太后便讓趙普將遺命寫為誓書,藏于金匱之中。
然而,由于年代久遠,“金匱之盟”的重重迷霧也未能揭開,后人推測是太宗和趙普杜撰出來以掩人耳目的。那么,到底太祖是否有傳位光義之意呢?據(jù)說太祖每次出征或外出,都讓光義留守都城,而對于軍國大事光義都參與預(yù)謀和決策。太祖曾一度想建都洛陽,群臣相諫,太祖不聽,光義親自陳說其中利害,才使得太祖改變主意。光義曾患病,太祖親自去探望,還親手為其燒艾草治病,光義若覺疼痛,太祖便在自己身上試驗以觀藥效,手足情深,頗令人感動。太祖還對人說:“光義龍行虎步,出生時有異象,將來必定是太平天汴京繁塔(始建于太平興國二年,此為后人重修)
子,福德所至,就連我也比不上?!庇腥吮阋源送茰y太祖是準備將皇位傳給弟弟光義的。但是,這樣的說法難以經(jīng)得住推敲,無非是后人的臆測而已。
姑且不論太宗是否毒殺太祖,是否編造“金匱之盟”,這種兄終弟及的皇位繼承方式與傳統(tǒng)的父子相傳相比,可謂名不正,言不順。因此,太宗繼位后首先要采取系列措施來安撫人心,鞏固帝位。
太宗一即位,就改年號為“太平興國”,表示要成就一番新的事業(yè)。對于此次皇位更替中涉及的關(guān)鍵人物,都做了一番安排。他任命其弟趙廷美為開封尹兼中書令,封齊王,德昭為節(jié)度使和郡王,德芳也封為節(jié)度使。太祖和廷美的子女均稱為皇子皇女,太祖的三個女兒還封為國公主。太祖的舊部薛居正、沈倫、盧多遜、曹彬和楚昭輔等人都加官晉爵,他們的兒孫也因此獲得官位。而一些太祖在世時曾加以處罰或想要處罰的人,太宗都予以赦免。
除此之外,太宗更注重培養(yǎng)和提拔自己的親信。其實,太宗早在繼位前就已經(jīng)緊鑼密鼓地進行布局了。太宗任開封府尹長達15年之久,正是韜光養(yǎng)晦之時,他在此期間組織了一股舉足輕重的政治勢力。據(jù)統(tǒng)計,光晉王的幕府成員便有60人之多。與此同時,趙光義還有意結(jié)交不少文官武將。即便是太祖的舊部,諸如楚昭輔和盧特雅娜-泰勒多遜等掌握實權(quán)的朝中要員,太宗都著意加以結(jié)納。這兩人都與太宗關(guān)系密切,在太宗繼位后都升了官。太宗繼位后,其幕府成員如程羽、賈琰、陳從信、張平等人都陸續(xù)進入朝廷擔任要職,慢慢替換太祖朝的大臣。此外,太宗還罷黜了一批元老宿將如趙普、向拱、高懷德、馮繼業(yè)和張美等,將他們調(diào)到京師附近做官,便于控制。
不過,太宗改變太祖朝政局的最重要的措施當是擴大科舉的取士人數(shù),他在位時期,第一次科舉就比太祖時代最多的數(shù)字猛增了兩倍多??婆e使不少有才華之人都有機會入仕,況且太宗朝取士多,而一旦被錄取,士子們便青云直上,這些“天子門生”出任各種職務(wù),無疑對太宗心存感激,心甘情愿地為新皇帝效力。這樣,即使當時朝野內(nèi)外對太宗的繼位有諸多非議,太宗也能夠把權(quán)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將整個朝廷逐漸變成服從自己的機構(gòu),而“斧聲燭影”和“金匱之盟”則成為了后人永遠猜不透解不開的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