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慶歷二年(1042年),王安石以進士第四名及第,歷任簽書淮南(揚州)節(jié)度判官廳公事、知鄞縣(今浙江寧波)事、舒州(今安徽潛山)通判,一度調開封任群牧司判官(這個職位暫時沒有確切的史料作為佐證,似有不實。),旋又外調知常州事、提點江南東路刑獄公事,繼召為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誥。多年的地方官經歷,使王安石認識到宋代社會貧困化...
【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后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如漢初劉邦既封皇子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為王,彭越為梁王,英布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為陳王;唐郭子儀被封為汾陽郡王;清太祖努爾哈赤封其子阿濟格為英親王,多鐸為豫親王,豪格為肅親王。再如宋代寇準封萊國公,王...
本文是關于“高中語文文學常識:宋代文學”,今年的考試即將到來,易優(yōu)作文,專注中小學生語文閱讀寫作能力提升)(易優(yōu)悅讀)特意為考生準備了最新資訊,希望能給各位帶來幫助,易優(yōu)作文,專注中小學生語文閱讀寫作能力提升)(易優(yōu)悅讀)預祝大家取得好成績宋代文學,高中語文基礎知識,中小學作文培訓,中小學作文輔導,中小學語文培訓,中小...
唐宋八大家(之一)——(易優(yōu)作文,專注中小學生語文閱讀寫作能力提升),專注中小學生語文閱讀寫作能力提升)——(易優(yōu)作文,專注中小學生語文閱讀寫作能力提升),專注中小學生語文閱讀寫作能力提升)王安石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高中語文基礎知識: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高中語文基礎知識,中小學作文培訓,中小...
歐陽修為政成就,給宋仁宗的奏折:“武臣掌國機密而得軍情,豈是國家之利!欲乞罷青樞務,任以一州,既以保全之,亦為國家消未萌之患?!钡仪啾毁H幾年后就抑郁而死。 歐陽修加深了“重文輕武”的國策,為之后中華屢遭異族入侵鋪平了道路。歐陽公一代儒宗,風流自命。詞章窈眇,世所矜式。乃小人或作艷曲,謬為公詞。(曾慥(z&agrav...
宋真宗天禧五年辛酉(1021) 一歲 是年十一月十二日出生于臨江軍(今江西清江)。仁宗天圣八年庚午(1030) 十歲王益以殿中丞知韶州(今廣東韶關),王安石隨父至韶州。明道二年癸酉(1033) 十三歲王益回臨川母報喪,王安石隨行。景祐三年丙子(1036) 十六歲唐宋八大家簡介--王安石(年譜...
歐陽修四歲喪父,隨叔父在現湖北隨州長大,幼年家貧無資,母親鄭氏用蘆葦在沙地上寫字、畫畫,還教他識字。歐陽修自幼喜愛讀書,常從城南李家借書抄讀,他天資聰穎,又刻苦勤奮,往往書不待抄完,已能成誦;少年習作詩賦文章,文筆老練,有如成人,其叔由此看到了家族振興的希望,曾對歐陽修的母親說:“嫂無以家貧子幼為念,此奇兒也!不唯起家...
蘇洵(公元1009年5月22日至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四川眉山人。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四月二十五日(1009年5月22日),卒于英宗治平三年四月戊申(1066年5月21日),年五十八歲。年二十七,始發(fā)憤為學。歲馀舉進士,又舉茂才異等,皆不中。乃悉焚所為文,閉戶益讀書,遂通六經、百家之說,下筆頃刻數千言。至和、...
歐陽修(自稱嗣孫修與狀元黃仁穎家譜相吻合)總世系: 世次 官職 祖名 生年一世 開閩歐陽氏總始祖歐陽韶626-員子直孫配王氏無子二世 歐陽幼咸655-三世 吉州剌史 歐陽琮(金門歐陽譜) 歐陽素(泉州歐陽譜)672-四世 溫州長史 歐陽衍705-五世 博羅縣丞 唐宋八大家簡介--歐陽修(家族...
歐陽修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大力倡導詩文革新運動,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義文風和詩風,取得了顯著成績。由于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創(chuàng)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有似于唐代的韓愈,“天下翕然師尊之”(蘇軾《居士集敘》)。他薦拔和指導了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等散文家,對他們的散文創(chuàng)作發(fā)生過很大的影響。其...
【編者按】: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唐宋八大家”的稱謂究竟起于何時?據查,明初朱右將以上八位散文家的文章編成《八先生文集》,八大家之名始于此。明中葉唐順之所纂的《文編》,僅取唐宋八位散文家的文章,其它作家的文章一律不收...
歐陽修(1007-1073),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安永豐(今屬江西)人,自稱廬陵(今永豐縣沙溪人)。 歐陽修出生于四川綿州(今四川綿陽涪城區(qū)內),祖籍:江西永豐,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和詩人。字永叔,謚 歐陽修像號文忠,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與(唐朝)韓愈、柳宗元、(宋朝)王安...
三蘇簡介 指北宋散文家蘇洵(號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兒子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蘇轍(1039~1112)。宋仁宗嘉定初年,蘇洵和蘇軾、蘇轍父子三人都到了東京(今河南開封市)。由于歐陽修的賞識和推譽,他們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爭相傳誦,一時學者競相仿效。宋人王辟之《澠水燕談錄·才識》記載:“蘇氏...
綜觀曾鞏一生,歷任州郡官吏十幾年,在京師作官的時間不多。從他的一些政論文章看,如《唐論》、《書魏鄭公傳后》、《熙寧轉對疏》、《自福州召判太常寺上殿札子》、《移滄州過闕上殿札子》等,并沒有突出的政治見解。其主要觀點是泛稱三代之制,稱贊后周和唐初的貞觀之治,而對于宋代的政治卻沒有多少條陳和建議,與范、歐諸公不同。他在《移滄...
歐陽修是宋詞大家。他繼承“文以載道”的傳統(tǒng),突破詞作僅供佐酒助興的局限,擴展了詞的題材。他的詠史詞和不少贈答詞均能聯系現實,有感而發(fā),開北宋末至南宋反映現實詞的先河。他的即景抒情詞,景物清新明晰,情致深澈雋永,實開東坡詞風。他的愛情詞,形象飽滿,情深意摯,語言通俗,心理描繪細致,實開少游詞風。歐陽修善于向民間詞學習:民...
烏臺詩案是影響蘇軾一生的重大事件。 宋神宗在熙寧年間(1068年~1077年)重用王安石變法,變法失利后,又在元豐年間(1078年~1085年)從事改制。就在變法到改制的轉折關頭,發(fā)生了蘇軾烏臺詩。這案件先由監(jiān)察御史李定告發(fā),后在御史臺獄受審。御史臺自漢代以來即別稱“烏臺”,所以此案稱為“烏臺詩案”。107...
概述曾鞏自稱“家世為儒”(曾鞏《上歐陽學士第一書》),祖父作過尚書戶部郎中,父為太常博士。曾鞏天資聰慧,記憶力非常強,幼時讀詩書,脫口能吟誦,與兄長曾曄一道,勤學苦讀,自幼就表現出良好的天賦。史稱鞏“十二歲能文,語已驚人”。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狀》中稱其“生而警敏,不類童子”,而且記憶力超群,“讀書數萬言,脫口輒誦”...
歐陽修與宋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考中進士,次年任西京(今洛陽)留守推官,與尹洙、范仲淹、梅堯臣等交往甚密。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歐陽修親睹“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雖負擔者亦然?;ㄩ_時,士庶競為邀游”,于是遍訪民間,將洛陽牡丹的栽培歷史、種植技術、品種、花期以及賞花習俗等作了詳盡的考察...
蘇軾生于1037年1月8日(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眉州眉山。蘇軾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里提到的“二十七,始發(fā)憤”的“蘇老泉”。蘇洵發(fā)奮雖晚,但用功甚勤。蘇軾晚年曾回憶幼年隨父讀書的狀況,感覺自己深受其父影響。當然,假若沒有蘇洵的發(fā)奮讀書,也就不可能使蘇軾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
王安石(1021年1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號半山,.逝世后追謚號“文”,世人稱其為王文公,自號臨川先生.小字獾郎,晚年封荊國公,漢族,世稱臨川先生 又稱王荊公。江西臨川(今臨川區(qū)鄧家巷)人,中國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改革家。在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于說理與修辭,善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