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歷史)況鐘簡介:連任蘇州知府十三年,人稱“況青...
來源:內(nèi)部資料
糾錯
況鐘
況鐘(1383-1442),明江西靖安人,字伯律。出身小吏。永樂時歷任禮部主事、郎中。宣德五年(1430)出任蘇州知府,嚴懲貪吏,與巡撫周忱奏請減免江南重賦。創(chuàng)“剛運簿”,設(shè)置“濟農(nóng)倉”。連任蘇州知府十三年。卒于任上。
況鐘任蘇州城的太守,在蘇州做了許多有益于百姓的事情,他在蘇州人民心目中是“青天”,人稱他為“況青天”。在況鐘身上發(fā)生了三次離任三次留任的感人故事。
況鐘第一次離任是在宣德六年。因為他的繼母死了,按照當時的禮制,必須辭官回原籍老家守孝。要等3年守孝期滿,才能繼續(xù)為官。奸吏們都乘機大肆的為非作歹。老百姓深知這班惡人敢于再次猖狂,是因為況鐘不在的緣故,所以都十分懷念況鐘。當時老百姓每人都唱這首民謠:
況太守,民父母,眾懷恩;回去后,愿復來,養(yǎng)田叟。
史書曾記載說:“家家齊唱況青天?!遍L洲縣民顧榮等37580余人聯(lián)名上書,列舉了況鐘很多政績。蘇州百姓2000余人向巡按御史金濂訴說:況知府“公 正勤廉,奸弊盡革,民賴以安”。他們還派代表到北京去,上書朝廷,留況鐘在任上居喪,以慰民情。明宣宗接受這一請求,命令況鐘停止在家守孝,仍回蘇州復 職。這樣況鐘就在第二年的正月回到了蘇州。他一到任,就堅決懲辦了趁機橫征暴斂的奸吏,法紀又嚴明了。
況鐘第二次離任是在宣德八年十 月,這次是任期已滿3年,照例要進京述職。況鐘政績優(yōu)異,百姓怕他升官之后離開蘇州,都懷著不安的心情。在他起程的時候,許多人都擁到街上,依依惜別。有 的甚至拉住轎子,仆臥路中,舍不得他走。第二年春,況鐘返蘇復任,百姓興高采烈,唱道:
太守朝京,我民不寧;太守歸來,我民忻哉!
宣德十年(1435年)春,明宣宗去世,英宗即位。當時得悉況鐘可能調(diào)任,蘇州府七縣縣民秦孔顏等8萬余人聯(lián)名上書,列舉況鐘治理蘇州6年的政績,請求留任。正統(tǒng)元年(1436年)正月,英宗召見況鐘,命他繼續(xù)留任。當時,蘇州府又有民謠唱道:
況青天,朝命宣;愿早歸,在新年。
當況鐘再次來到蘇州的時候,蘇州的百姓夾道歡迎他的歸來。
況鐘第三次離任是正統(tǒng)五年。這次因9年任期已滿,照例要官升一級。況鐘奔赴京城,朝見皇帝,到吏部等候升調(diào)。一般地方官進京,少不得要帶著搜刮來的金銀珍寶,名產(chǎn)土儀,送給京城里的勢宦權(quán)貴。當時流風流仙路行一首歌謠說:
知縣是掃帚,太守是畚斗,布政是叉袋口,都將去京里抖。
而況鐘進京生活儉樸,住的房子沒有講究的陳設(shè),平時吃飯只一葷一素,他作官多年,沒有添置過田產(chǎn)。他很蔑視送禮逢迎的勾當。蘇州的百姓依依不舍,設(shè)餞為 況鐘送別的人連綿數(shù)百里不絕。這時朝廷委派的新的蘇州知府已經(jīng)到任,但是蘇州的百姓就是不接受。經(jīng)過張翰等18000多人聯(lián)名上書挽留況鐘,最后朝廷決定 撤回新知府,而是提升況鐘為按察使,讓他以按察使的官銜和正三品的俸祿待遇,繼任蘇州知府的職務,也就是升官不升職。
正統(tǒng)七年的夏天,況鐘積勞成疾,兩次上疏請求解任,朝廷都沒有批準。因操勞過度,于當年12月底在蘇州病逝,終年62歲。
況鐘死后,蘇州百姓十分悲痛,連做生意的也罷市停業(yè),表示哀悼。治喪期間,松江、常州、嘉興、湖州等領(lǐng)府趕來吊唁的人絡(luò)繹不絕。第二年春天,靈柩運往江 西原籍安葬。為了紀念況鐘,蘇州的老百姓在蘇州金閶(chāng)門外楊柳灣為他建立了一座衣冠冢,并把他的遺像請進了蘇州文廟。蘇州和所屬7個縣的城鎮(zhèn) 都為他建立祠堂,立碑畫像,按時祭祀,香火不絕。蘇州西美巷內(nèi)的況公祠至今保存完好,已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在蘇州名園滄浪亭“五百名賢祠”內(nèi),還能看 到?jīng)r鐘的磚刻畫像“和青天之譽,公無愧焉”的贊語。
蘇州民間至今還流傳有稱頌況鐘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