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去山塘街是小學三年級的秋天,學校組織我們參加非遺課堂,學習制作傳統(tǒng)紙燈籠。老街的木屋里,陽光透過雕花窗欞灑進來,落在堆在桌上的竹篾、彩紙和漿糊罐上,暖融融的。教我們做燈籠的是位白發(fā)老爺爺,他的手很巧,幾根竹篾在他手里轉了轉,就變成了規(guī)整的燈籠骨架?!白鰺艋\要用心,” 老爺爺一邊示范一邊說,“竹篾要削得粗細均勻,骨架要扎正,不然燈籠會歪;紙要糊平,不能有褶皺,就像做人要守初心,一步一步走正,不能偏了方向?!?p>我拿著竹篾,小心翼翼地跟著學,手指被竹篾劃了道小口子,也沒在意。選彩紙時,我挑了明黃色的,因為覺得它像山塘街夜晚的燈光,溫暖又明亮。糊好紙后,我用彩筆在燈籠上畫了山塘街的石橋,橋上有行人,橋下有游船,還在燈籠底部用黑色筆寫下 “要當小畫家” 五個字 —— 那是我當時最大的心愿。燈籠做好后,老爺爺把我們的作品都掛在街邊的店鋪屋檐下,風一吹,燈籠輕輕晃,紙面上的畫也跟著動起來,像活了一樣。我站在燈籠下,看著自己的作品,心里滿是驕傲,暗暗想著以后一定要畫出更多好看的畫。
上了初中,功課越來越多,每天除了上課就是寫作業(yè),繪畫的時間被一點點擠掉。有次整理書桌,看到以前的畫筆和畫本,上面都落滿了灰塵,我猶豫了一下,還是把它們塞進了抽屜深處 ——“都初三了,哪還有時間畫畫?” 我這樣告訴自己,可心里卻總覺得少了點什么。去年冬天,媽媽帶我去山塘街買年貨,路過當年的那家店鋪,我忽然瞥見屋檐下掛著一個熟悉的燈籠 —— 明黃色的紙雖然有些泛黃,邊角也起了卷,但上面的石橋、游船和 “要當小畫家” 的字,我一眼就認出來了!
店鋪老板笑著說:“這燈籠掛了好幾年了,好多人都喜歡,我就一直沒摘?!?我站在燈籠下,看著風吹動燈籠,紙面上的字跡輕輕晃動,忽然想起小學時老爺爺說的 “守初心”。那天回家后,我從抽屜里拿出畫筆,仔細擦干凈灰塵,又翻出畫本,重新開始畫畫?,F(xiàn)在每個周末,只要有空,我就會去山塘街寫生,畫街邊的燈籠,畫青石板路上的行人,畫河邊的游船,畫巷子里傳來的吳儂軟語。山塘街的燈籠還在亮著,它照見過往的行人,也照亮了我的初心,讓我知道,只要不放棄,最初的熱愛就永遠不會消失。
蘇州易優(yōu)作文名師點評:
優(yōu)點:1. 以 “山塘街燈籠” 為核心意象,串聯(lián) “立初心 — 忘初心 — 守初心” 的成長歷程,主題貼近學生生活,容易引發(fā)共鳴;2. “重逢舊燈籠” 的情節(jié)設計巧妙,成為重拾初心的轉折點,情感真摯且有感染力;3. 環(huán)境描寫(雕花窗欞、泛黃燈籠)營造出溫馨的老街氛圍,凸顯蘇州山塘街的地域特色,前后呼應自然。不足:對山塘街的其他文化元素挖掘較少,如未提及評彈、海棠糕等特色事物,地域文化展現(xiàn)不夠豐富。改進建議:可增加 “寫生時,巷子里傳來評彈藝人的吳儂軟語,街邊的海棠糕攤子飄來甜香,我把這些都畫進了畫里” 的描寫,讓山塘街的文化場景更立體,也能進一步體現(xiàn) “堅守熱愛” 與 “地域文化” 的融合。
數(shù)百名學生成功進入蘇州頂尖高中。蘇州初中語文閱讀寫作培訓,咨詢報名:181-1815-98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