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分作文:《成長的收獲》《小鎮(zhèn)氛氳》《傲然的姿態(tài)》《糖瓜》《真情》 在線批改作文,<a href=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易優(yōu)名師作文批改</a>
導語:?生活精彩紛呈,“鮮花”處處皆有,美就在身邊,就看我們是香擁有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有的人善于發(fā)現(xiàn)、精于采摘,挑選出一兩朵,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恰到好處。 易優(yōu)作文投稿、作文評價系統(tǒng),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
1、選擇有真情實感的材料。從親身經歷或觀察得到材料。自己親身經歷的材料,有自己的切身感受,最容易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這樣寫下的文章感人,而且任何人的經歷都不可能與別人雷同,所以,選擇這種材料便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作文培訓,就來蘇州易優(yōu)作文 http://www.zequeka.cn/minifoRm.html
2、選擇閱讀中獲得的材料。“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睍x得越多,占有的材料就越多。一些間接的知識只有通過閱讀來獲得。因此認真地讀幾本有價值的書,也是我們積累素材的一條途徑。當然,在中考備考階段,我們時間緊迫,無法有更多的時間閱讀,這時我們讀書便要專一點,即專注一個名人,一本名著。 易優(yōu)作文網,中小學學生學作文的好網站(http://www.zequeka.cn)。
3、選擇與時俱進的材料。即通過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新聞媒體獲取信息,再現(xiàn)時代風云。但是面對鋪天蓋地而來的信息,我們不能全部吸收,而要有所側重。從中考備考的角度來說,盡量關注社會熱點,讓自己的文章與社會脈搏同時跳動,面對社會大舞臺、大變革,抓住一個熱點話題,特別是個人比較感興趣的熱點話題,進行認真細致的追蹤,是選材創(chuàng)新的又一法寶。
在線作文批改系統(tǒng),<a href=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易優(yōu)名師作文批改</A>
讀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一路行來,每個人都有著屬于自己的故事與風景,每個人也都會在若有所得或若有所失中奮進前行。一路行來,你是你自己的力量,你是這季節(jié)的溫馨。請結合材料啟示寫一篇文章。要求自擬題目,自定立意,選定文體,不少于600字。注意不出現(xiàn)真實地名(校名)、人名。
《成長的收獲》
在成長的道路上,有許多大大小小的挫折,在這些阻礙你成長的挫折里,你會慢慢地收獲快樂,收獲幸福,收獲知識。只有不斷地收獲,才能不斷長大。在小學時,老師經常布置很多作業(yè),壓得我和同學們喘不過氣來。有一天,當所有作業(yè)批改完,并且發(fā)下訂正時,我的“拖延癥”就犯了。批好的作業(yè)發(fā)下來沒多久,有的錯的少的就飛快的訂正完奔向辦公室,有的錯得多的頭也不抬的訂正作業(yè),我錯的還挺多,大約六七道,于是我心里想:反正還有好多節(jié)課,我可以課間慢慢訂正??旆艑W了,我的作業(yè)依舊是只字未動,伴隨著一陣強而有力的腳步聲,數學老師走進班級大聲地問:“誰的訂正沒交,舉手讓我看一下?”我一邊舉起手,一邊心虛的四處張望,我發(fā)現(xiàn)就我一人舉起了手,我于是故意把手舉得特別低,可是這樣卻還是被數學老師如同鷹一般的眼睛發(fā)現(xiàn)了,數學老師指著我說:“放學后留下來,訂正!”我只好應了一句:“我知道了?!痹谠S多老師都下班了后,我走出了校門,發(fā)現(xiàn)整個學校門口就只有我的家長再等著我了。
“拖延癥”給我的第二個教訓是在家里,一個阿姨請我們出去吃飯,臨出發(fā),老媽大聲吼道:“快去洗臉,刷牙,換衣服?!薄芭丁蔽覒醒笱蟮鼗卮鸬?。但我依然躺在床上,津津有味的看著動畫片。老媽急了,從玻璃櫥上拿起一個木棒子就沖進房間,喊著:“快點去!”若此時嘴里說:“不”或“等一會兒”就會讓你狠狠的挨上一棒子。沒辦法,已經被棍子打怕的我被老媽“趕”到衛(wèi)生間,我一邊狠狠的刷牙一邊想:現(xiàn)在又不是以前,拿棍子打人,不就晚了一會兒嗎?還要揍我一頓,簡直欺負小學生。
小學五年級時,當時的數學老師特別“喜歡”我們的家長,時不時就把他們請到學校來“嘎訕胡”。我就因為犯拖延癥太多次了,她就把老爸請到學校,我隱隱約約感覺不是什么好事,我可能要遭受皮肉之苦了,果不其然,老爸一回家,又拿起當年那個木棒子,沖過來揍我,邊打邊罵:“你這個小兔崽子,你還想考中學嗎?”自從我被狠狠揍了一頓后,我再也不敢再拖延了,我也明白了一個道理:拖拖拉拉的完成某件事只會讓事情變得更加難以完成,只有又快又好的完成一件事才能使人獲得更多。只有不斷地認真做事,才能真正成長。
《小鎮(zhèn)氛氳》
故鄉(xiāng)飄已遠,往意浩無邊。小鎮(zhèn)定勝糕的氛氳仍留存我心間……一一題記
我生在煙雨之鄉(xiāng),故鄉(xiāng)正如杜牧詩中"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清晨,一庭疏雨濕春愁;傍晚,夕陽余暉映鳥歸。水鄉(xiāng)長大,自少不了蘇式點心,小鎮(zhèn)的特色即定勝糕。
定勝糕寓意定勝高升,非極大的喜事,阿媽是不常做的。遙記上次嘗定勝糕,是在那年阿姐高考前夕。
阿媽當天早早就起來準備了。將糯米、粳米分開洗凈后,用水均勻澆淋,使米粒慢慢吸收水分,這步既為還水。還水的干濕拿捏,極為影響定勝糕的口味,所以阿媽時不時便捏捏米,觀察米粒的吸水狀態(tài),分次淋水。淋水的時間并無定數,全靠阿媽多年經驗把控。
還水狀態(tài)差不多時,阿媽便要趕快磨粉。磨完的粉不能馬上用,要先醒五六個小時,這一步對定勝糕的口感影響亦為重要。醒完粉,將糯米粉粳米粉混合,倒入紅曲粉抓拌均勻,加白糖,加水調開。然后將粉團放在特制的網板上搓壓過篩,篩出大小均勻的粉粒。
最后便是將粉粒倒入模具,定勝糕的餡料一般是紅豆餡,相比于紅豆沙,吃起來會有一點顆粒感。阿媽做餡料,必須用大紅袍的赤豆來做,味道才是最正宗的。蓋滿粉,刮平表面,倒扣,脫模成型。上籠,蒸個七八分鐘,一份清甜不膩,綿軟適口的定勝糕便成了。
小鎮(zhèn)里回蕩著糕點的清香,街道邊小巷口飄香四溢,遠不輸桂花桂馥蘭馨。放學回來,我老遠便被香氣吸引,纏著阿媽討糕點,阿媽笑一笑,便碾下一塊,塞我嘴里,香甜軟糯余味回甘,絲絲綿密沁人心脾。
哄完我后,阿媽便要帶著一摞摞的打包好的定勝糕去"走親訪友"。親戚朋友鄰居,阿媽總是都要送的,特別是家里有孩子的人家,對于定勝糕更是愛不釋手。"考前得食定勝糕,提筆輕取狀元郎。"定勝糕承載了人們對子女美好的祝愿,也寄托了阿媽對親人最真誠的愿景。是文化的傳承,是情感的傳遞,是古城文化的馨香四溢。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睙熡昙t塵,訴不完,是相思,斬不斷,是鄉(xiāng)情。故鄉(xiāng)啊故鄉(xiāng),如今我早已遠去,心中只記小鎮(zhèn)一縷氛氳,遙遙飄過千重山,直至心間難忘處。
《傲然的姿態(tài)》
花開花落,年年不同,而在秋風蕭瑟中生長的梔子花年年依舊,它那頑強不屈、傲然的姿態(tài),永會存于我心。猶記那年秋風瑟瑟,天氣如我的心般陰沉,天空似籠著一層黑紗,竟窺不到一絲光亮,悠悠白云無方向地游走,又像在尋覓什么,我收回視線,回了家。家中,我拿出那張畫滿紅叉的試卷,眼淚終是流了下來,天空仍是灰蒙蒙的,涼風似刀一樣刮在臉上。我的生活也如此,找不到方向。出去走走吧,一個念頭忽然冒出,我拿上雨傘,走到了小區(qū)的花壇邊。視線下移,并在深褐色的泥中找到了幾點零星的白——梔子花。這梔子花只開出了幾朵,其余的只是被一層嫩綠的花苞包著,尖上露出點淡雅的白,這些花苞馬上就要開了吧?梔子花散發(fā)著淡淡的清香姿態(tài),也如不勝涼風的美人,如此之花,會被大雨沖得七零八落吧?抬眼望去,那愁云聚在一起,應是要下雨。
果然,大雨接著就來,大雨打在梔子花上,風也將那梔子花吹得搖晃,雨勢并不減弱,反而更加猛烈了,雨中的梔子花不斷顫動,像嬰兒啼哭一般,實是嬌弱,我本不再對著梔子花有何期待,以為它只會被這風雨打得零落,陷入泥土,向左望其他的花早已化成了獨瓣,凋零于泥,梔子花的結局也是如此吧!我又看向那梔子花,它竟在風雨中挺立了起來,不再搖晃,雨滴從它的花瓣向嫩綠的莖上不斷淌下,但那梔子花未退縮,挺得更直了,傲然看著世間萬物,它與長風搏斗,與雨水爭鋒,在風雨中撐起屬于自己的天空,在風雨中肆意笑著。我才發(fā)現(xiàn)是我錯了。梔子花有著非凡的傲骨,有著直沖云霄的信念和不屈,再看去,我的眼中多了一份敬意。雨未停歇,梔子花依然依舊挺立,還在做著最后的搏斗,我隱隱聞到一縷清香,這香味濃而不烈,是梔子花!它們不再零散,似一幅水墨畫般開滿土壤,又似在土壤中渲染開來,團團簇簇,煞是好看。這場戰(zhàn)役,終是風雨敗了,悄然落幕,留下了這白色的光輝……我沉醉于這風雨后傲然挺立的梔子花。傲然的梔子花有著搏擊一切的意志,人也應如此。我跑回家,面對這不理想的試卷,執(zhí)筆,再次埋頭寫起來……這傲然的姿態(tài),將永存我心。我也將攜著梔子花的這份頑強越過逆境。
《糖瓜》
時光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唱起家鄉(xiāng)的童謠,我又憶起兒時的糖瓜。
糖瓜是老家過年必備的美食,更是一種古老的傳統(tǒng)糕點。小時候我最盼望的就是過年,過年可以穿上新衣服,可以吃到各種美食,我最期盼的美食就是糖瓜。童年時對糖瓜的渴望記憶猶新,這也讓我想起疼愛我的姥姥。印象中姥姥總會提前把糖瓜準備好,用袋子裹起來,藏在大衣柜的格子里,并不忘嘮叨幾句:“你這會兒可別再偷吃了,離過年還有些日子呢。要是再偷吃,到過年的時候可就沒得吃了?!焙?,小孩子怎么能經得住美食的誘惑呢?對于姥姥的嘮叨,我總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常常趁大人們干活的時候,偷偷地去翻箱倒柜。
糖瓜的外形像小南瓜,中間是空的,顏色淡黃淡黃的,表面撒上了白芝麻,從側面看,似有許多小孔,咬上一口,脆脆的,甜甜的。姥姥曾對我說,糖瓜的香甜是最自然、最純正、最傳統(tǒng)的,因為沒有使用任何添加劑。現(xiàn)在想來,與現(xiàn)在的由機器加工的食品相比,糖瓜傳統(tǒng)的工藝、傳統(tǒng)的配方更顯珍貴,也更能制作出童年的香甜味道.
為了防止我偷吃,姥姥說糖瓜是要先給天上的神仙吃的,在臘月二十三這天,灶王爺要上天庭向玉皇大帝匯報人間實情,因此每家每戶都要擺上供品來祭灶王爺上天,這天就被稱為“祭灶節(jié)”。而在祭灶王爺時,許多地方是用麥芽制作的糖瓜作供品的。
長大后嘗過各種美食后才知道,原來糖瓜是我心中最愛,糖瓜遠勝于各種糖果、巧克力。我懷念糖瓜那絲絲的甜蜜,懷念手拿糖瓜坐在電視機前的美好情景,更懷念偷吃糖瓜時的刺激與驚喜,而這正是童年的樂趣。糖瓜猶如一個個貝殼,貝殼打開,就是回味無窮的美好記憶,就是點點滴滴的無窮思念,就是姥姥對我的關心與愛護。想起姥姥故意當著我的面將糖瓜放在不是很高的格子上,想起姥姥過幾天就會問我有沒有偷吃,我才知道她收藏的不是糖瓜,而是我童年的那份快樂和美好。
糖瓜于我而言,是老唱片,美得純粹、綿長,滿口都是童年時光的味道。它給了我純真質樸的愛。
《真情“蹭”中現(xiàn)》
中國有句俗話,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沙黾蘖说膵寢尯凸霉脜s總是回娘家“蹭飯”,小時候呢,我總以為“蹭飯”只是為了飽一飽口福;漸漸長大了,我才明白,蹭飯像一條線,將出嫁的女兒和父母串聯(lián)在一起。這條線也有一個特殊的名字,叫作親情。
媽媽總愛去姥姥家“蹭飯”。
小時候,每逢周末,我和媽媽總少不了去姥姥家大“蹭”一頓,金黃的饃片,噴香的羊肉,熱氣騰騰的火鍋……這些都是我幸福童年中最難忘的部分。那時的我總天真的以為,勞累了一周的媽媽需要在周末走出廚房,一邊休息一邊大飽口福。就連每次問及這件事情時,她也總是笑而不語,直到那一次,我才真正明白。
那是一個陰雨天,父母爭吵的聲音伴隨著雨聲蔓延。受氣的媽媽拉著我走出了家門。那是一個星期六,為了不讓姥姥操心,我們意外地沒回姥姥家。在那通打給姥姥的電話里,或許是媽媽心中的委屈通過電話線,滴在了姥姥的心頭。那天,姥姥執(zhí)意要求我們回家吃飯。飯桌上,沒變的是翻騰的火鍋中翻滾的青菜魚肉??蓺夥諈s是一反常態(tài)的沉默;媽媽在火鍋熱氣中淚流不止,姥姥沒說一句話,只是不斷地向媽媽碗中夾菜,淚水滴在媽媽碗中,也打在姥姥心上。在桌旁,我漸漸理解了“蹭飯”的意義。
姑姑也很愛“蹭飯”。
以前姑姑出嫁時,在院里潑一盆水的,是爺爺;后來,姑姑回家“蹭飯”時,準備一桌好吃的飯菜的人也是爺爺。聽爺爺說,小時候,爸爸和姑姑總是為一個雞腿打架。那時候窮啊,能吃上雞腿多不容易,現(xiàn)在富裕了,可姑姑卻出嫁了。后來,每次姑姑來“蹭飯”,爺爺總會燜一整只雞在家等著姑姑。在爺爺得癌癥那幾年,姑姑“蹭飯”的次數越來越多,每次飯桌上少不了的就是燜雞。再后來,爺爺癌癥復發(fā),身體虛弱,姑姑幾乎每天都在家中陪著他。她見證了爺爺的生命由健康走向虛弱,見證了爺爺由活著慢慢走向死亡。姑姑在爺爺的葬禮上哭喊著:“從此以后我再也沒有爸爸,我再也沒法吃到您做的燜雞了。”那時我才明白了,“蹭飯”是因為自己還有一個家,是因為還有愛自己的人存在。
在出嫁的女兒看來,“蹭飯”的短短幾小時,就是自己與父母情感溝通的難得機會。無論是“蹭飯”的女兒,還是被“蹭飯”的父母,親情永遠不會因為女兒的出嫁而削弱或改變,而那個能“蹭飯”的家,是親情永遠的避風港和安神灣。
“蹭飯”是一條線,在親情中串聯(lián)。我以后也要常?;啬锛摇安滹垺?。
《我的“多刺”》
上小學時班里突然流行起了養(yǎng)多肉,同學們下課都在討論自家養(yǎng)的多肉,我自然羨慕不已,回到家,我就跟姥姥說:“姥姥,求你件事唄!”“啥事啊?”“現(xiàn)在不是流行多肉嘛,我也想養(yǎng),我班好多同學都在養(yǎng)呢!那個特別好養(yǎng)…”,姥姥點點頭說:“好吧,我明天去市場看看”。我激動地一蹦三尺高。
第二天的我?guī)缀鯚o時無刻不在想著多肉,幻想著它血紅的瓣尖,幻想著它像荷花樣的形狀,幻想著它與花盆的“交相輝映”。放學回到家我便問:“姥姥,我的多肉呢?”“在窗臺上呢?!蔽疫B忙跑過去,“咦?這只有盆仙人掌,也沒有多肉啊!”“我今天去市場了,沒看到有賣多肉的,就給你買了盆仙人掌,我尋思著都差不多?!薄斑@才不一樣呢!”我有點生氣語氣里含著不滿,這盆仙人掌由于不受我的待見,一直被扔在角落里。
幾個月后考試的失利令我心中煩躁不已,我本想去陽臺吹風散心,卻不小心踢到了一個東西,痛的我直咬牙。“果然,人在不走運的時候喝口涼水都塞牙”,我一邊抱怨一邊低頭尋找“兇手”,竟然是那盆快要被我遺忘的仙人掌,它上面居然還開出了白色的小花!那花朵小巧精致,花瓣隨著微風輕輕抖動,與“丑陋”的仙人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為它增添了一份淡雅與美麗。我很吃驚甚至忘記疼痛,自從它來到我家后,便很少被人照顧,在這種缺水的情況下,它仍然選擇頑強地活下去,不負生命,不畏艱難,悄然開出了美麗的花朵。我的心靈深深地被這盆仙人掌觸動了,一次考試的失利算什么,我不該就此沮喪頹廢,我下定決心要向它學習,我要坦然面對這一次的失敗,努力學習去迎接下一次的挑戰(zhàn)。
有人言:“唯其因為人生有限,人生的樂趣才永遠顯得新鮮”。既如此,何不像仙人掌一樣,不畏艱難,相信自己、綻放自己呢?“多刺”的仙人掌成了我人生路上的一位導師 ,感謝我的“多刺”!
《俯仰》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蘭亭集序》烏黑的墨水流淌著,?在微微泛黃的紙上落下痕跡,像是歷史的長河,安靜,無聲。我仰頭,看見時間凝固在一塊厚重的龜甲,一片蜷曲的竹簡,一張薄薄的宣紙,那些符號由彎曲的圖案變成方正的一筆一畫,隨后俯首,揮毫落筆,在沙沙的摩擦聲中,在筆墨的清香里,望見新的詩篇。我與書法的初識是在孩提,滿屋的清香里,一群孩子圍在幼兒園老師身畔,好奇地踮起腳來扒住桌子,便看見那張紙上流淌的字,一筆一畫,規(guī)整大方,又不失靈動之氣,美得不可方物,落款上幾個小字,道“蘭亭集序”。我仰頭,望進老師含笑的雙眸。他握住我的手,俯首,便看見了那硯墨,烏黑透亮,不含一絲雜質,在陽光下恍如一面明鏡,于是我看見自己的眼睛,它們注視著我,映著世間萬物,映出老師慈祥的笑。我就這樣開始學習書法,那只筆對我來說有些重,抓在手中沉甸甸的,筆下流淌出的字便也是沉甸甸的了。
一張張稿紙堆積起來,堆在墻角,堆成一座小丘,像是折疊的時間,那些字也逐漸從歪歪扭扭變得規(guī)整起來。我俯著頭,筆下的字群蟻排衙,卻像是缺了靈動,少了神韻,終不似老師筆下的那般美。于是我聽從老師的建議,開始臨帖。那些從碑上拓印下來的文字斑駁,筆畫都有些模糊不清了,倒與宣紙上暈開的墨有幾分相似,便鮮活起來,不再是冰冷的碑文,我仿佛看見千百只手,或憂憤,或暢達,或哀思婉轉,或豪情萬丈,千百只筆交疊在一起,像是朵盛開的花。我便俯首,揮毫落筆——那些千百年前刻在碑上,或是埋于地下的文字一個個在我筆下流淌出來,我感受著它們的溫度,它們的生命,我想象著它們的主人寫下它們時的心境,打破時間的壁壘,伸出手,去觸摸它們滾燙的,不死的精魂?!坝篮途拍?,歲在癸丑……”,仿佛有人握住我的手,墨在紙上流淌,耳邊什么聲音也聽不見了,眼里仿佛只剩下一張薄薄的宣紙,一個個漢字在紙上浮現(xiàn)出來,每一筆,每一畫,好像本就應落在那,高一分不行,低一分亦不行,當是這般渾然天成。一幅字寫畢,我方才回神,耳邊又聽見書房里悠揚的樂聲。我仰起頭,越過千載春秋,望見那年蘭亭,望見那篇美的文字。
泱泱華夏,暈在筆墨流轉之間,于蒼穹之上鋪開萬里長卷,承載了五千光陰,這一筆一畫舞動起來,文明在其間流轉,浩瀚如海,后之覽者仰首,有所感,有所悟……我俯首,筆下流淌出世間萬物,生生不息;我仰目,看見群星璀璨,云川耀眼,看見我筆下流淌出新的星圖。
《推窗風來》
山似相思久,推窗撲面來。一卷卷絕美書畫,一襲襲高雅旗袍,一件件青銅玉器……凝聚了五千年文明的精華。推開傳統(tǒng)文化的窗,一陣陣文化之風迎面而來。
青綠淬墨,展卷秀麗河山圖。
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街市、城郭,展現(xiàn)尋常百姓之生活情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則自空中縱覽祖國之大好河山,品山水與人合一之大美。
《只此青綠》的舞者們用曼妙的舞姿,演繹出大氣磅礴的無垠江山,再現(xiàn)了《千里江山圖》中的場景,帶領人們夢回北宋,情寄山河。有那依山傍水的人家,有那不懼風雨的釣魚臺,也有那高峰平坡,流溪飛泉,重巒疊嶂,青綠淬墨,渾然天成。舞者們高聳的發(fā)髻,翠綠的霓裳,演繹了剛毅之美、柔情之美,青綠千載,山河無限。推開窗,見證一場青綠的浪漫之旅,迎來陣陣繪畫文化之風。
一襲旗袍,歲月永不敗美人。
窈窕淑女,著一襲青色旗袍,曼妙多姿,染就一樹芳華,溫柔一段歲月。那旗袍將古典美與東方美完美結合,詮釋了東方女子的婀娜與柔情。旗袍師傅們手持極細的繡花針在成衣上繡出各色花鳥,一針一線,清晰可見。如意結小巧精致,細線打著邊,一襲披肩,兩袖清風,訴說著絕世風雅。
旗袍,風靡全球。走進一座古鎮(zhèn),來來往往的女子們身著旗袍,與古鎮(zhèn)相得益彰。在國外,很多人都熱衷于穿旗袍,這就是中國文化的魅力。身穿一襲旗袍,腳踩一雙高跟鞋,一手提包,另一手打傘,驚艷了時光。推開窗,見證旗袍之美,迎來陣陣服飾文化之風。
夢回古蜀,領略三星堆文明。
在央視的虎年春晚上,展示了出土的三星堆文物,金面具殘片,青銅大立人,青銅神樹,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一片甲骨,帶出了封印三千年的標本,喚醒了等待三千年的生命。
三星堆文物的出土,掀起了一波考古熱潮,越來越多的文物重見天日,受世人欣賞,供世人膜拜。推開窗,見證文物燦爛之美,迎來陣陣考古文化之風。
那些文化瑰寶正在訴說著屬于它們的故事,那燦爛的傳統(tǒng)文化,貫古今,串未來。推開那扇窗,迎來文化之風,蕩滌我們的心靈,豐盈我們的思想,也提升我們的品位。
《物微情濃》
家人閑坐,燈火可親。我拿起最后一塊西瓜往嘴里送,碗底上刻的“中”字又一次吸引了我的目光。從小時候起,我就發(fā)現(xiàn)家里的碗有兩個刻了字的,很特別,每次吃飯,爸媽必拿它們來盛飯盛湯。據說,這兩個我司空見慣的碗已經五六十歲了,是家里的“老古董”,字是爺爺成家時刻上去的。白色的碗壁上細細畫著三幅花鳥,碗邊用灰色的雙線勾勒,碗沿的燙金若隱若現(xiàn),碗座底下是個紅色的印章,上書“中國景德鎮(zhèn)”字樣。這其實就是當時市面上最普通的碗,用到現(xiàn)在還有了裂縫,且不像現(xiàn)在的碗那么輕盈。不過用的時間愈久,卻愈顯溫潤。燈光下,它兩邊的裂縫延伸出一抹柔和的光。碗底的“中”字是由一個個小點連成的。碗底刻字可是技術活,如果力量太小,就切不掉堅硬的白色釉質,太大呢,碗就裂開了。這個字,是爺爺弓著背,彎著腰,用錘子對著鐵錐一個點一個點小心刻出來的。不是為了美觀,也不是什么情結,而是為了區(qū)分這是誰家的碗。在物質十分匱乏的年代,碗是一個家庭不可或缺又非常珍貴的財產,普通人家,不可能擁有太多的碗,家里有了紅白喜事,或是來了許多客人,碗一時不夠用,要向別人家借,有時要借給不止一戶人家,為了防止把碗弄丟或者還錯碗,買回新碗后,各家各戶就開始未雨綢繆,在自家的碗底刻上一個字。當時,楊姓在村里很多,為了防止碗混淆,爺爺就取名字最后一個字“忠”的“中”字,刻了上去?,F(xiàn)在生活條件好了,農村人家操辦各種紅白事都有了“一條龍”服務的行業(yè),鍋碗瓢盆自不用說,連煤氣灶、桌子板凳,包括揀菜、端盤子的人,都帶得齊齊的,再也沒有人家相互借碗了。碗底刻字,表面上彰顯的是碗在家庭中的地位,折射的卻是社會的發(fā)展和生活的變遷。再看一看手里的碗,上面的刻字、花紋、勾邊似乎都活了起來,它們似乎正喃喃敘述著那段往事。那一點一點的字跡里,鐫刻的都是爺爺的虔誠,是爺爺對家庭的希望,傳遞的是鄉(xiāng)里情、樂善好施、互幫互助的力量。它被刻在了碗底,也刻在了我的心底。摩挲著這只碗,它不甚驚艷,平平常常,卻很有家的味道。每一代人都曾在上面留下手紋的溫度,留下奮斗的汗水,這只碗就像一根接力棒,一輪一輪地傳下去。歲月無痕,人生有憶。長途如磐,亦如碗碟。
《那一次,我真慚愧》
放學的鈴聲在耳邊輕快地響起,緊張而又忙碌的一天結束了。同學們個個背起書包,急匆匆地背起書包,急匆匆地走出校門,趕著回家。(開篇交代事件發(fā)生的背景——放學后)
我迅速收拾好書包,沉甸甸的書包背在肩上,壓得我有點兒窒息。我拖著疲憊的身軀,慢騰騰地走著,抬頭望了望天空。鄉(xiāng)村的夜色似乎也來得早一些,才四點半,天色已經開始暗下來了。(運用環(huán)境描寫,襯托出此時“我”疲憊的狀態(tài),為下文作鋪墊)
我來到學校對面的公交車站,那里早已站了許多人,他們都行色匆匆,就等這最后一趟公交車了。我鉆進人群中,巨大的書包把我壓得有點駝背,因為矮小的個子和巨大的書包也形成了極大的反差,所以我在人群中十分顯眼。我睜大眼睛,向遠處眺望。一分鐘,兩分鐘,三分鐘……時間在悄無聲息中流逝,天色也越來越暗,昏暗的路燈映著灰色的水泥馬路,車站的人越來越多。
“來了!來了!”人群中不知道誰大喊一聲,我的精神一下子高度集中起來。公交車來了,緩緩地靠站停下。司機打開電動門,從后門下來幾個人。人群一下子沖到前門,一個勁地往車里擠?!安灰獢D,不要擠,一個一個上!”司機坐在駕駛室里,看著上車的人,無奈地喊著,聲音似乎有點兒嘶啞,可是一點人也起不到作用,人們像沒有聽到司機的喊聲似的,只是一個勁兒地往里面擠。偌大的車廂里一下子塞滿了人,司機按動了電動關門的按鈕,車子緩緩地啟動,向著目的地駛去。(通過對司機、乘客的語言、動作等細節(jié)描寫,突出表現(xiàn)了車廂里的人多和擁擠的程度,繼續(xù)作鋪墊。)
“別擠了,我快被你擠扁了!”車里有人開始埋怨,“再往里挪一點!我有一筐雞蛋,快被擠碎了!”大家搖搖晃晃地站著。我鉆進車里的那一刻,第一眼看到了后排還有兩個空位,仗著個子小,使出全身的力氣,第一個鉆到了車子的后排,坐下,把那個巨大的書包放在膝蓋上,低下頭,喘著粗氣。
車子駛向下一站,陸續(xù)有幾個人下車,可是,車上還是沒有空位。大家用手牢牢地抓住車上的把手,但身子卻依舊不由自主地搖晃著。這時候,上來一位老太太,提著一大包剛從地里割來的青菜,青菜上還沾著泥水,濕漉漉的。老太太使勁兒地往里面擠,看到沒有空位,就緊挨著座位上的椅子背站著,把青菜放在自己的腳下。車子又緩緩地向著目的地駛去。(運用細節(jié)描寫,表現(xiàn)出老太太的不容易)
我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看著老太太,幾次想站起來讓座給她,可是膝蓋上巨大的書包壓著我,我最終還是沒有站起來。突然,一個急剎車,車子猛地停下來,老太太有點兒站不住,身子向前一傾。還好,她沒有摔倒,只是身子撞在了椅子靠背上,她身邊的一位乘客一把拉住了她,她這才得以幸免。我看著這一幕,內心很不是滋味。要是我給老太太讓個座,不就沒事了嗎?我今天怎么變得那么自私,老師不是教育我們要給老人讓座嗎?我今天怎么沒有勇氣讓座呢?(運用心理描寫,表現(xiàn)出“我”內心的懊惱和自責,突出主題)
老太太經過剛才的一驚,死死地抓住椅子背,艱難地站著。車子繼續(xù)向前駛去。這時,坐在老太太前面椅子上的一位老人站了起來,把自己的座位讓給了老太太。
很快,車子就要進站了,人們陸續(xù)下車,我由于坐在后排,當然是最慢的。我從后排站起身,背起那個巨大的書包,雙手扶著椅子背,走向車門。老太太也正要下車。我跟在老太太的后面,看著她提著那包青菜,而青菜在車子里放過的地方留下了一灘泥水,濕漉漉的。她竟然沒有立刻下車,而是從口袋里掏出一塊灰毛巾,慢慢地彎下腰,輕輕地擦拭著地上的水跡,直到擦拭得干干凈凈,才提起那包青菜下了車。我也趕緊下車往家里走去。
不知什么時候,路兩旁的路燈一下子亮了好多。我看著老太太一瘸一拐的身影,心中不是滋味。想到車里發(fā)生的事情,我的臉一下子紅了,我的心也仿佛在隱隱作痛,我感到慚愧。
自此以后,不管怎樣,乘車回家還是去別的地方,我都會主動給老人讓座。(卒章顯志,深受啟發(fā))
點評:
本文敘述了“讓座”事件,與社會生活緊密相關,選材真實。文章不僅寫出了“我”的慚愧之情,老太太下車前不忘擦拭弄臟的地面的行為更是具有教育意義,發(fā)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