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氣方剛"是個常用成語?,F(xiàn)在的成語詞典,一般把這個"方"解釋為"開始"、"正",說整個成語的意思是:形容年輕人精力正旺盛。其實,對這個"方"的解釋,是一個沿用了多年的錯誤。
成語"血氣方剛"出自《論語·季氏》,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很明顯,孔子說的"血氣方剛"是指壯年人,并不是青年人。"血氣未定,戒之在色",說的才是青年人。朱熹在《論語集注》中說"血氣,形之所待,以生者,血陰而氣陽也"。這就說明了,"血"和"氣"是兩種并列的物質(zhì)??鬃诱f的,"血氣方剛"的"方",不可能是"正"、"開始"的意思,而應(yīng)該是"并"、"一起"的意思,因為"血氣"不是壯年時才開始的。"方"在這里不是表示時間,而是表示范圍的。"血氣方剛"的意思是血和氣全都強盛,而不是血氣才開始強盛。整個成語意思應(yīng)該是:人到了壯年,血和氣全都達(dá)到了強盛。清人吳昌瑩的《經(jīng)詞衍釋》中說過"《論語》血氣方剛。言血與氣并剛也"。
《說文解字》"方,并船也",這是"方"的原始義?!顿Y治通鑒》寫赤壁之戰(zhàn)時,黃蓋說"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這里的"方"意思就是并聯(lián),就是用了原始義。后來,東西并在一起,也稱為"方",《儀禮·鄉(xiāng)射禮》"不方足",注"方猶并也"。《史記·蘇秦列傳》:"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比行,百人守險,千人不敢過也。"這里的"方"與"比"同義,就是并列的意思。楊樹達(dá)《詞詮》"方"條:"表態(tài)副詞,并也。"楊樹達(dá)先生認(rèn)為"方"與"并"古音相同,并舉出了《尚書·微子》中的"小民方興,相為敵讎",在《史記·宋微子世家》中作"小民乃并興,相為敵讎",作為二字相通的例子。
"方"表示范圍的"并"這個意義,后來使用很少,而表示時間的"才"這個意義,使用較多??赡苁沁@個原因,人們忽視了"方"表示"并"這一義項,而誤解了"血氣方剛"這個成語,認(rèn)為"血氣方剛"是"血氣才剛",而專用于年輕人了。
"血氣方剛"本來是用于壯年人的,并不是用于年輕人的,可是,由于對"血氣方剛"的"方"錯誤的理解,現(xiàn)在變成了年輕人的專利,反而沒有壯年人的份了,這也是一個有趣的語言現(xiàn)象。()
《血氣方剛說的是中年人_文學(xué)常識》由易優(yōu)作文網(wǎng)(www.zequeka.cn)收集整理,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作文培訓(xùn),作文投稿,閱讀寫作能力提升,就來易優(yōu)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