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耀
在語文考試中,學生丟分最多的項目往往集中在閱讀部分,他們常常不能夠準確、全面地回答相關問題。盡管老師在教學中反復強調審題、扣題、在相關內容中找答題等等方法,可學生們在面對具體題目時總是感到茫然而不知所措,不知從何處著手答題。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成了擺在教師面前的一個難題。本文從樹立學生的答題的主語意識入手,希望能夠提供一個切入點,為學生較好地完成閱讀題提供一個容易掌握的方法。
什么是答題的主語意識?在考試中,當我們遇到一個題目時,我們需要首先明確:這個題目需要我們回答的對象是什么?是“什么人”或“什么東西”,接著就要想“做了什么事”“發(fā)生了什么”或“是什么”,由此構成了一個陳述性的主謂句——什么人/什么東西(主語)+發(fā)生了什么/是什么(謂語)。在回答中,謂語是根本,主語是關鍵,如果回答一個問題時,回答對象發(fā)生了錯誤,那么接下來的內容也就錯了。所以,必須引導學生在答題時要牢固地樹立回答問題中的主語意識。
如何樹立答題時的主語意識呢?下面我結合一些具體題目進行講解。
首先,學生要養(yǎng)成審題時列舉答題主語的習慣。
例1:南京市玄武區(qū)年一模卷9題:細讀選文,說說鄒忌和趙奢說話的方式有何不同?你更欣賞哪種方式?為什么?
選文:
[甲]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绷畛跸?,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
[乙]趙田部吏①趙奢收田租,平原君②家不肯出;趙奢以法治之,殺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將殺之。趙奢曰:“君于趙為貴公子③,今縱君家而不奉公則法削,法削則國弱,國弱則諸侯加兵④,是無趙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貴,奉公如法⑤則上下平,上下平,國強則趙固,而君為貴戚,豈輕于天下邪?”平原君以為賢,言之于王,王使治國賦⑥,國賦大平⑦,民富而府庫實。
【注釋】①田部吏:征收農田租稅的官吏。②平原君:趙勝,趙武靈王之子,號平原君。③公子:諸侯之子。④加兵:入侵。⑤如法:依法辦事。⑥賦:賦稅。⑦平:公平合理。
學生在完成這一題時,往往忽視了題目是由三個小問題組成的,遺漏了其中任何一個問題,都會造成扣分。如果他們思考這題時,特別注意問題有幾個,確定每個答案的主語(鄒忌和趙奢的說話方式……;我更欣賞……;我欣賞的說話方式的原因是……)各是什么,也就抓住了題目的重點內容,再結合材料相關內容,進行思考分析歸納,就不會出現答案缺漏的現象。
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一模卷12題中。
例2:第⑤段中作者為什么希望青年要“單純”而不要“成熟”?請聯系上下文,談談自己的理解。
相關段落:⑤你的單純是一堵墻。這是青春給你的個性,是你生存于世間寶貴的品質。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你都會品嘗一下,別人如何評價你,你也不會在乎。因為單純,青春才會留下美好的回憶。珍惜單純的心境,會使你的人生充滿睿智的思考,你不需要所謂的成熟。
這一題是全卷得分率最低的題之一,絕大多數學生都無法完整全面地答題。但他們在讀題,審題時能夠思考:這個問題包含哪幾個小問題?回答問題時,答案的主語分別是什么?而這里的主語有什么特殊之處?(例如:這里的“單純”和“成熟”的含義與我們一般性的理解一致嗎?)他們就能列出如下主語:文中的“單純”是……,文中的“成熟”是……,作者希望……的原因是……,這就很容易結合相關內容進行答題了。而學生在審題時常常忽略了以上的步驟,答題時往往忽略了答案的主語,所以遺漏了一些主要內容也就不足為奇了。
如果我們要求學生在答題前能夠仔細審題——弄清題目包含的要求,根據要求逐一列舉答題的主語,那么就能避免以上的疏漏出現,那么學生就為全面完整地答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其次,學生在答題時要正確地把握答題主語。
例3,復習卷3題:結合材料的內容補全以下挽聯,表達我們對巴金的追念。上聯:寫巨著,為青年提供精神力量。
材料:享譽海內外的文學大師巴金年10月17日19時6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1歲。巴金一生豐富的文學創(chuàng)作和“說真話”的高尚品格對中國文壇與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被稱為“知識分子的良心”。巴金以他的體驗,以他的整個人格,向人們昭示著:注重道德的冶煉,真誠地做人,與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作品同樣重要,甚至更為重要。巴金以他的體驗,以他的整個人格,給我們樹立了一個榜樣。
題目要求學生“補全挽聯”。上聯的主語省略了,但能夠確定為“巴金”,那么下聯的主語應當是什么?也應當是“巴金”。因為對聯表達了對巴金的悼念,是對他一生功績的評價,此外題目要求我們“結合材料的內容”,材料沒有寫群眾對悼念活動,所以我們只能以巴金為主語來撰寫下聯。因此,把下聯寫成“讀經典,向巴金學習做人之道”或“緬巴金,讓我們注重道德修養(yǎng)”的同學就選錯了主語,只有寫“說真話,給后輩樹立人格榜樣”才找到了正確的主語。
正確地把握答題主語,不僅僅要選擇正確的答題主語,也要認真地分析有關這一主語的限定性條件。
例如上一個題目,有的同學答到“寫散文,為大家留下文學遺產”或“講道德,使我們明確做人方向”,能否算對?不能。因為他的主語雖然對了,但忽視了題目的中對主語的限定性條件“結合材料的內容”,而以上兩條并不符合材料的內容。
類似的錯誤還有例4:復習卷的13題②第五段中說“朝廷怕他,煩他,忌用他”的根本原因是。
相關段落:⑤辛棄疾南歸后為什么這樣不為朝廷喜歡呢?他在《戒酒》戲作中說:“怨無大小,生于所愛;物無美惡,過則成災”。這首小品正好刻畫出他的政治苦悶。他因愛國而生怨,因盡職而招災。他太愛國家、愛百姓、愛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煩他,忌用他。他作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時間被閑置一旁,而在斷斷續(xù)續(xù)被使用的20多年間又有37次頻繁調動。但是,每當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機會,就特別認真,特別執(zhí)著地去工作。他這個工作狂,實在太過了,“過則成災”,終于惹來了許多的誹謗,甚至說他獨裁、犯上。皇帝對他也就時用時棄。國有危難時招來用幾天;朝有謗言,又棄而閑幾年,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節(jié)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劇。別看他飽讀詩書,但他至死,也沒有弄懂南宋小朝廷為什么只圖茍安而不愿去收復失地。
以下是具有代表性的學生答案:
1.他太愛國家、愛百姓、愛朝廷了。
2.他因愛國而生怨,因盡職而招災。
3.(他)太過了,“過則成災”,終于惹來了許多的誹謗。
4.南宋小朝廷只圖茍安而不愿去收復失地。
學生往往選擇了這些答案123,而這些答案的區(qū)別是前三個答案的主語是“他”即辛棄疾,而答案4的主語是“朝廷”。答案123是不是朝廷怕他,煩他,忌用他的原因?的確也是。但為什么不是準確答案,因為題目要求中有“根本”二字,也就是要求學生答出辛棄疾被棄用的最主要的原因。如果我們把主語定為“辛棄疾”,那么就是說他被棄用的責任主要在于他自己不好,這顯然是不對的。實際上,即使是南宋小朝廷自己也清楚他們的做法是不得人心的,因此“根本原因”還是在他們身上。所以主語就只能確定為“朝廷”。
所以,只有確定了答題主語的限定性條件,才能把握好答題的方向。
再看例5:13題①:文章以形象的語言寫出了辛詞的兩大特點是:
相關段落:
?、趹撜f,辛棄疾的詞不是用筆寫成,而是用刀和劍刻成的。他是以一個沙場英雄和愛國將軍的形象留存在歷史上和自己的詩詞中。時隔千年,當今天我們重讀他的作品時,仍感到一種凜然之氣和磅礴之勢。
③我敢大膽說一句,這首詞除了武圣岳飛的《滿江紅》可與之媲美外,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難找出第二首這樣有金戈之聲的力作。哪一個詩人曾有他這樣親身在刀刃劍尖上滾過來的經歷?“列艦層樓”、“投鞭飛渡”、“劍指三秦”、“西風塞馬”,他的詩詞簡直是一部軍事辭典。他本來是以身許國,準備血灑大漠,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脫離戰(zhàn)場,再無用武之地。像共工那樣怒撞不周山,,。他臨江水,望長安,登危樓,拍欄桿,只能熱淚橫流。
?、苄猎~比其它文人更深一層的不同,是他的詞不是用墨來寫,而是蘸著血和淚抹成的。我們今天讀其詞,總是清清楚楚地聽到一個愛國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訴,一次一次地表白;總忘不了他那在夕陽中扶欄遠眺、望眼欲穿的形象。他痛拍欄桿時一定想起過當年的拍刀催馬,馳騁沙場,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處使呢?
當學生明確了回答問題的主語——“辛詞的兩大特點”——之后很難判斷以下的兩個答案哪一個正確。
1.凜然之氣和磅礴之氣;愛國臣子真情流露。
2.用刀和劍刻成的;蘸著血和淚抹成的。
但如果我們弄清了答題的主語的限制性條件——形象化,答案就很清楚了。很明顯,答案3是用形象化的語言表達的辛詞特點。
由此可見,正確的把握答題的主語,分析清楚答題主語的限定性條件,可以幫助我們弄清答題的范圍、方向,從而能夠準確把握題目的要求。
那么如何找到題目的主語呢?
一般來說,答案的主語就在題目中找,上述的題目均是如此,只是有的就在題目中,有的需要我們根據題意推斷一下,如例1。但有的時候答案的主語不是問題的主語,需要我們認真地分析推斷,特別是在說明文中。
例6:一模卷21題:中國科學家季強為什么將這種化石上的生物命名為“中華龍鳥”?
很明顯答案的主語不是“季強”,而是“‘中華龍鳥’得名的原因”,有不少同學答因為季強有愛國主義精神,就是沒有把回答問題的主語弄清。
有時候,答案的主語不含在題目中,需要從文章中找出,特別是在說明文中,尤其需要我們注意。
例7復習卷:18題:第二段的畫線句中的一系列數據揭示了什么規(guī)律?
畫線句:人能在72℃時忍受1小時;82℃時能忍受49分鐘;140℃時可忍受26分鐘。
選文題目:人的抗熱本領
以下是學生的答案:
1.人的耐熱時間隨著溫度升高而縮短。
2.人的耐熱能力隨著溫度升高而變差。
3.人的抗熱本領隨著溫度升高而變弱。
這三個答案看上去似乎都不錯,也都反應了劃線句的規(guī)律,但根據文章的說明對象來看,答案3最好。因為本文的說明對象就是人的抗熱本領,要求學生總結的規(guī)律也也應當與之相關,這才是最準確的答案。在說明文、議論文中往往會有類似的題目,回答這類題目時的主語需要學生根據題目的要求在文章找出來。
最后,樹立答題的主語意識還可以幫助學生在檢查時迅速判斷出自己的錯誤。一方面,當他們在檢查時發(fā)現答題主語與題目要求不合時,就能立即發(fā)現自己做錯了,而不需要閱讀答案的所有內容。另一方面,當他們發(fā)現答案的謂語部分與主語搭配不當或不能準確地表述主語的內容時,就清楚自己的答案出現了問題。
例8:復習卷8題《醉翁亭記》中歐陽修的語言具有的特點。有的同學填“比喻”,有的填“對偶”,顯然與回答問題的主語不符。實際上,如果換個說法,這題就是要求學生回答歐陽修語言的特點是什么。很顯然,它的主語是“語言特點”。學生回答的是“修辭手法”是什么,答非所問。如果學生能夠從這個思路出發(fā),歐陽修用兩兩相對的句子,說明他的語言“工整”,他用了一些比喻手法點出景物特征,說明他的語言“形象”。填上這些答案也就對了。
在一模卷中,也有類似的問題,例9:請為南京的某一商品(如:雨花石、云錦、桂花鴨、秦淮小吃)擬一條宣傳廣告。這一項失分率也很高。有的同學寫“南京桂花鴨,好吃不得了”“南京桂花鴨——不吃不知道,一吃嚇一跳”。這說明他們對主語的揣摩根本不夠。主語已經給定了,但謂語必須準確地陳述主語的特點。以上的答案,不能完整地表述主語“南京鹽水鴨”的特點,放在任何一個食品中都可以用。他們的答案對主語的陳述就不恰當。
綜上所述,確立答題時的主語意識有助于學生全面完整地答題,準確地找到答題的范圍和方向,并能夠在檢查中迅速地找到自己的錯誤。這對于學生答題水平的提高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當然,正確完成閱讀題的方法還有很,本文僅僅是提供了一點意見,希望能夠給予廣大的老師更多的啟迪。
《如何在閱讀題中樹立答題的主語意識_文學常識》由易優(yōu)作文網(www.zequeka.cn)收集整理,轉載請注明出處。 ——作文培訓,作文投稿,閱讀寫作能力提升,就來易優(yōu)作文。